↑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

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

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

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

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

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

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