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巴施蒂希追踪记

(捷克)兹丹涅克·斯维拉克

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我跟巴施蒂希相遇,纯属偶然。

1965年春日的一个傍晚,我去西里西亚大街的淋浴房洗澡。我刚脱下外套,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身穿雨衣闯了进来。没等我答应,他便穿着雨衣径自进了淋浴房。不一会儿,浴室门“砰”地打开,那个男人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

他就是巴施蒂希。在那一刻,我还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肯定能成为《周日随笔》栏目绝好的题材。我马上套上衣服,冲出门紧随他而去。突然,他身子一闪,消失在苏佩塔尔酒吧里。我以几秒的时差紧跟上他,吧台的女招待仿佛知道他会来似的,已经为他倒好了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巴施蒂希并没有跟她搭话,而是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当女招待去给其他客人送酒时,巴施蒂希起身离开了酒吧。我提醒女招待,说那人还没付账,女招待表情漠然地说:“我知道,您犯不着操心。”

我赶紧夺门而出,继续跟踪巴施蒂希到地窖酒吧,我刚在吧台前坐下来,巴施蒂希湿漉漉地来了,直接坐到我旁边的座椅上。侍者不发一语,为他倒上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瞥见了坐在一旁的我,随即把头扭过去。

“对不起,”停顿片刻后,我开口,“我不想给您留下窥视癖的印象,我是一名记者,您的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巴施蒂希并不理睬我。等巴施蒂希杯中的酒见底后,我便试探他能否跟我一起再来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欣然同意。

“很遗憾,先生,您是记者。”他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晾晒在法律面前,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唯独您将关于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行不通。”

在巴施蒂希的遗物中,或许还能找到那一张地窖酒吧的酒水单。那天,我在酒水单背面立了一份声明:巴施蒂希对我陈述的一切,我仅留给自己,藏在心底,唯有待他辞世之后方可公之于世。

“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家居装潢社的一名职员,我竭尽所能让膝下五个孩子生活得像模像样。每天,我要送长女奥尔伽去学舞蹈,送小儿子雅罗谢克去幼儿园。下班回到家里,我要打扫屋子、洗衣服、煮饭,还要监督孩子们做功课。在这种无穷无尽的生活轮回里,每个星期,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晚上,就好似松鼠跳出飞转的轮盘那样,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先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

“我选择的这一个晚上是不固定的,前提必须是那天不下雨。”

“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前提呢?”我急切地发问。

“先生,我的良知不允许我,”他继续往下讲,“把钱花在买一杯酒上。一想到灌进喉咙里的那些液体,可以给克薇塔买连袜裤,或者给雅罗谢克添置一双溜冰鞋,那么,即便最美味的酒,也是苦涩的。一天晚上,我在酒吧小坐,走进来一位浑身湿透的客人。酒吧里的酒徒们看到他的模样,发出一片惊呼:外面的雨那么大!那些准备结账离去的客人,便又坐下去,招呼侍者再来一杯。这件事启发了我。我计算了一下,对酒吧老板来说,免费给我提供一杯烈酒是十分划算的交易,因为我在酒吧一出现——您肯定也注意到了,我专门去那些没有窗户的酒吧——身穿湿淋淋雨衣的我,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印象: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酒水的消费量顷刻得到提升。”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我说,“但本质上您是在欺骗公众,旨在谋取利益。您不害怕吗?”我的这番质问让他激愤得满脸通红。的确,我的话触及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我没有欺骗任何人,先生。”他说,“不止一次,有人看着我湿透了的外套发问‘外面在下雨吗?’对这个问题,先生,我始终回答‘不,我刚才淋浴了。’我说的可是事实,我也承认,人们一般不会相信我来酒吧之前刚刚淋浴过,但这不关我的事。我仔细通读了《刑法》,先生,没有哪一条提到,如果天没有下雨,人就不能穿雨衣!”

这就是普舍梅克·巴施蒂希。由于夜间洒水车司机的疏忽大意,让布拉格失去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人物,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记叙主人公的故事,多处巧设伏笔与悬念,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 从巴施蒂希死后,只有稀稀拉拉几位工友来告别,可以看出他是个并不受大家欢迎的孤独、落拓的人。

C. 巴施蒂希身穿雨衣闯进淋浴房,不久又甩门而去,表现了他行为诡异,为下文“我”认识他做铺垫。

D. 小说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正是“我”的追踪和发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巴施蒂希的形象一步步得以展现。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3.文章结尾说“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你是否同意“神奇和诗意”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探究。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