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西游记》

钱之俊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钱钟书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有一次,他主动对人说:“我不喜欢《红楼梦》。我也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喜欢《西游记》),喜欢《儒林外史》。”

(刘世德《回忆》)

他读《西游记》十几遍,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就达50多处,他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书中妙语,平时看到什么有违原著意思的地方也会及时指摘。

上世纪50年代,他翻译《毛选》,发现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里去了,觉得不对。他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未钻入牛魔王腹中”。胡乔木从全国各地调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查看,结果当然是钱钟书没有错。“毛主席得把原文修改两句。钟书虽然没有错,但也够‘狂’的。”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钱钟书自然也看了。栾责明说“钱老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看电视剧时,都是站在电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大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目光如炬,即时上报发表。”“一篇又一篇”,大概是作者想当然的推理。当然,小说传记家更具想象力:“(钱钟书)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又四处托人搞来录像带,再沉个云山雾罩。”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

(张建术《墨镜里的钱钟书》)

钱钟书给《新民晚报》是写过稿子,只是没有他们传说的这样玄乎。当年晩报编辑沈毓刚回忆,他们赠送了一份晚报给钱钟书,钱老重情义,除了给他们寄去几首诗,还寄去一篇看电视剧的观感。文章叫《也来“聒噪几句”》,发在《新民晚报》1988年3月18日“夜光杯”副刊,署名“中枢”,显然用的是名字谐音。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是,钱钟书读《西游记》虽然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

《客安馆札记》在最后第800则,论及《西游》,而在庞大的《中文笔记》中却未见只言片语。陆灏曾询问过吴学昭,钱钟书是否另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吴说以前也曾问过杨绛,答曰:没有。他又问,钱钟书是否有一本写满批注的《西游记》?吴说:“杨先生去世后,卧室书柜所收藏两位先生经常翻阅的古典书籍(包括钱先生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很不喜欢的《浮生六记》),遗物清理小组同志在遵杨先生遗嘱交付清华收藏以前,逐页翻阅过,亦未见有批注。“(安迪《“好记性”与“烂笔头”》)钱钟书曾对栾贵明说:“我记笔记在先,一写下来,就不会用脑子记了。”也就是说,凡是自己牢牢记在脑子里的,就不会再写笔记了。“如此看来,钱先生是真喜欢《西游记》,《管锥编》中50多处引用的内容,全部是记在脑子里的。”

(《“好记性”与“烂笔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表示,他不喜欢《红楼梦》,却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使他的同事觉得有必要研究《西游记》对钱钟书的影响。

B.《管锥编》中对《西游记》的引用有50多处,钱钟书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西游记》中的用语,说明他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

C.栾贵明说钱钟书观看《西游记》时,都是站在电视机前,还经常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说明他爱电视剧胜过了原著。

D.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钱先生又托人搞了录像带来看,还没过足瘾,就写几篇短评。其实,这些只不过是小说传记家的想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钱钟书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没有钻进牛魔王腹中”,虽然体现了他的“狂”劲,更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B.不论是报刊编辑,还是传记作家,他们都热衷于表现钱钟书的日常生活,这从侧面反映先生在当时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传奇色彩。

C.钱钟书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短文《也来“聒噪几句”》,既表现了先生重情重义的一面,也表现了先生积极主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D.在钱钟书数量庞大的手稿中,竟然没有发现过他对《西游记》只言片语的评论或记录,恰恰说明他把真正喜欢的东西都牢记在脑子里了。

3.结合材料,概括钱钟书喜欢《西游记》的具体表现。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