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①;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③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④童隶⑤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胜:景观优美。②薪(qí):通“祈”,求。③沙:指金沙堆。④却:退。⑤童隶:书查,仆役。

1.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B.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C.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D.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2.下列对文言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主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

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

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

3.下列对于这两段文言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与物,而这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哪怕不能达到目标,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C.《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D.《观月记》中作者认为观赏中秋之月最好是靠近水边,独自一人前往离人远的地方,这与王安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