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锺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叙事结构有机组成部分的“闲笔”,由《左传》开创,它的大量运用标志着一种文学笔法的成熟。

B.《左传》只在叙事最紧张处使用“闲笔”,从而使故事情节有张有弛,以缓解历史故事带来的某种精神压力。

C.“闲笔”这一文学笔法不仅展现了春秋人从容镇定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D.“闲笔”所描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往往在风云激荡处出现,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晋人张骼,辅踩的行为为例,分述了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的喜爱。

B.文章把“正笔”和“闲笔”作比较,揭示了“闲笔”更能突显《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文章以宋景公因向魋逃亡而双泪长流这一细节为例子,论证了《左传》擅长于在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的心理。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多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文章论述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闲笔”这一文学笔法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转向《左传》在叙事时开始大量运用细笔、趣笔、奇笔、偶笔。

B.“正笔”离不开“闲笔”,没有了“闲笔”“正笔”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就无法揭示历史的真实性。

C.为展现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笔法,左传》在叙述大事件时常常加入一些细小琐屑的世俗生活。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一事,最终导致了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常常成为政治走向改变的最初诱因。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