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之眼

连亭

①井是人向土地的一种窥视。人在大地上深深地凿出一个洞眼,索取地球体内的浆液,这本身是一种粗暴的入侵行为,却也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生存技能。

②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与井息息相关。传统乡村的井不必说了,古代的商业也发源于井。中唐学者张守节解说“市井”曰:“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井将人汇聚一处,人在井边互通有无,便有了市。

③有人的地方未必有井,有井的地方必定有过人。井是人类聚居地的心脏,向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运转。井,犹如大地的眼睛,看得见方土的醇厚,照得见人间的清浊。想知道人类居地有多大,去测一测井有多深。想知道人类的历史和秘密,去看一看井沿的斑纹。不了解井,就不能真正了解人。

④前几年,考古学者在广东的一个城郊发现一座古老的村庄,村庄所有井的命名,跟广西某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一模一样,甚至连房屋构造也有许多相似。细究之下才发现,几户从广西来的人家走到这里,停下来安家落户,他们并没有忘记广西老家,凭记忆把故乡搬到了这里,细微到每一片屋瓦的构造,每一眼水井的命名。“饮水思源”,或许在清冽的井水里,他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与故乡的联系。

⑤我家旁边有一口美丽的井。我家不设篱笆,也不砌墙,任何人都能来享用井水,即使看家严密的黄狗也不会介意。无论什么时候,井边都很热闹。白天,小孩子们喜欢在井边冲凉,姑娘们爱在井边洗头,妇人们也常在井边淘米。到了傍晚,那些戴草帽的乡亲,都会扛着锄头从田野上缓缓归来,从我家的井里舀出清水来洗脸上的泥土。那些泥土携带着田野的气息,使得黄昏有了成熟的颜色。而妇女们,就喜欢在井边的树下,搓搓洗洗,缝缝补补。她们经常一边干活一边话家常。在夏秋的午后,阳光从树叶间漏下来,在单纯而冗长的蝉声里,奶奶拿着针线在门槛上坐下,缝补一家人的衣裳。我有时在旁边玩耍,有时则伏在她身边打瞌睡。奶奶把用井水冷浸过的西瓜切开,小孩们就围拢过来,右手捧着一块吃,左手则拿着一块给旁边干活的母亲。

⑥在我们浑融的观念里,家与周围的自然没有严格的区分。大自然是家的延续,井水是母乳的延续。后来,我家的井没了。村里要修路,井虽然没有在路界当中,但是妨碍施工,他们就把井填了。与此同时,村里的很多井都接二连三地没了。井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净化水。当化工厂和毛皮厂在隐秘而持续地破坏我们村里的井水时,村里大多数人接受了自来水,并开始过起交水费的生活。只有一些固执而贫穷的老人继续喝井水,然后死去。之后,再也没人喝井水,没填掉的井荒寂了。

⑦伴随井的消失,许多蹊跷事儿也接连发生。因为污染,人类生命意识中的恐惧在蔓延。我们对井水越来越不放心,就像我们对陌生人心怀防范一样。我们变得与一切都隔膜了,我们好像变得“更进步”,却也活得“更辛苦”。

⑧我们破坏养育我们多年的井,如同弄瞎大地的眼睛。失明的大地,又能将人类领往何处?或许瞎了的,正是人类自己。透过大地的眼睛,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些事情,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的,早已到了向土地靠近,而不是偏离土地的时候了。

(节选自2019年6月《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通过写人与井的关系由密切到隔膜,表现作者对井充分地肯定,由衷地喜爱和深切地留恋。

B.④段写古时到广东落户的某地村民,“复制”了故乡井的命名,表现井可以用来寄托人们的乡情。

C.⑥段写由于工厂污染,井正从“我们”村的生活中消失,借以引出文章中心主旨——保护环境。

D.⑧段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人与大地的密切关系,旗帜鲜明地表示出对人们破坏井的行为不满。

2.文中⑤段描写故乡人的井边生活场景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标题“大地之眼”的含义。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