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经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年浴血黄海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沉睡海底124年后终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年前,在辽宁丹东,“致远”舰也被发现。至此,这两艘甲午海战中最为悲壮的战舰都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经远舰是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正常排水量为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航速16节,这艘诞生于1885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报道)

材料二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永乐环礁海域,在巡逻防卫的4艘中国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何文锷舰队开炮射击、海战爆发。军力对比:南越4艘军舰总吨位6000吨左右,火炮约50门;中国也是4艘军舰,但总吨位才1600吨,火炮少,口径也小,但好处是机动灵活。另外,激战关头,中国南海舰队两艘支援舰恰好在远方出现(281 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抄近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增援),海战中摔断了一条腿的越军指挥长何文锷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赶紧逃跑。这一场海战,我军击沉了敌护卫舰1艘、击伤敌驱逐舰3艘,在南海西沙群岛区域驱逐了南越势力,一举收复被南越当局非法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从此牢牢控制了永乐,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岛屿,如今成为海南三沙市的一部分群岛核心区。

(新浪网军事专栏)

材料三: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10时20分停靠在大连港码头,完成其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12日6时,“辽宁舰”准时驶离大连港码头。这是其在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参加2012年澳大利亚陆军司令会议时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担心中国进行军事扩张或威胁完全没有必要。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改变。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材料四: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48艘舰艇、76架战机、万余官兵参加受阅,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

此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现出了已经脱胎换骨的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海军建设的策略是空、潜、快,有远洋行动能力的主要就是潜艇,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基本局限在近海。直到十年前的中国海军,仍然带有较强的“黄水海军”色彩,没有航母、没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驱护舰,能够进行远海活动且有一定战力的舰艇很少。有海军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与中国上一次2009年海上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塑”。

(《环球时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85年下水的清末北洋海军“经远”舰代表着当时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B.1974 年的西沙海战,胜利的意义不容低估,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完成其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D.2018年南海阅兵是我国建国建军以来海军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数量都规模空前的一次海上大阅兵。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随着“致远舰"与“经远舰”的相继发现与打捞,可还原当年甲午海战之惨烈,历史是不能忘怀的,铭记这份屈辱,让先烈流的血鞭策我们,砥砺前行。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西沙海战中我国海军和敌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却最终能以弱胜强,这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各级指战员的机智英勇是分不开的。

C.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也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军事战略的格外关注。

D.材料四中不少外媒推测并炒作本次阅兵的时机和目的,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中方在此次阅兵的安排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不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航母打市群到南海,更没有炫耀武力的成分。

3.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