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小城处在三省接壤处,自然风光秀丽、有着神秘古老的传说,显然这是一个自然祥和、人杰地灵的美好之地。

B.染坊师傅、豆腐作坊里妇人、面馆里大师傅等人的劳作,各种鲜活的生活场景,对沈从文的人生认识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影响。

C.沈从文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经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这些遭遇导致他的作品总笼着一层悲哀。

D.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以及后来的《边城》中,描写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小城生活,都带有美化色彩,是为了给人们一份永久的希望。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到北京求学时处处碰壁,但他并未对自己的人生灰心,转而选择了创作,并为之刻苦努力,执着追求,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B.这篇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反映了沈从文的刚强,坚定,自信,以及对写作、人性、生命的哲学思考。

D.《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也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怎么理解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