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赈米,次贫之民赈钱,稍贫之民转贷”。这种对贫困人口进行综合考察、分类定级、分类扶持的做法,值得今天借鉴。过去,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是瞄准区域,大多没有识别到户,其“粗放”弊端逐渐显现。今天我们实施精准扶贫,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发力。精准扶贫的前提在于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扶贫方式上,古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宋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宋代,国家开始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可见,古人在扶贫实践中已认识到政府与民间力量配合的重要性。在当代,由政府主导扶贫固然可以运用国家行政力量与财政实力推动扶贫工作迅速开展。但同时也应鼓励和调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促进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在扶贫思路上,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在宋代,政府除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外,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这些系统性扶贫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扶贫开发要考虑致贫之因、脱贫之法,更要考虑长久发展之策,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一方面,促使其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摘编自孙竞 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从先秦《周礼》到清代《荒政辑要》有很多的记载。

B.认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时的,而是应当系统地、综合地来考量。

C.要提高扶贫的实效性,就应克服“粗放”,实施精准性扶贫,不能再瞄准区域来扶贫。

D.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查原因,找办法,扶上马,送一程,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为鉴,总结归纳了古代扶贫的经验,为现今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参考。

B.文章首段提出论点,以下三段分别从“扶谁”“谁来扶”“怎样扶”三个方面阐述。

C.文章介绍我国古代扶贫的经验,用了先总再分的论证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D.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古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形式灵活,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古人的经验,对今天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方式提出了批评性意见,针对性强。

B.扶贫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多管齐下,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依赖别人帮扶,逐渐发展到自己能致富。

D.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就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根除贫困。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