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明儒学的“天地之心”论及其意义

陈来

“天地之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术语。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这个天地之心看意识、能知觉、能思维,或是一种精神,而是类似人心对身体的主导作用那样,成为宇宙运行的内在主导,也是宇宙生生不已的生机和动源。

先秦有两种天地之心的讲法,一种认为天地之心就是宇宙生育方物的内在导向,是所有生命生长的根源,是指天地、宇宙、世界运行的一种深微的主宰趋势;另外一种就是以人为天地之心的讲法。《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者天地之心”

认为人是五行之气的精华,是万物之灵,是掌握善恶的主体,是实践仁德、引导世界向善的主体。

以人为天地之心,更多地是从价值的角度突出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天地之心的思想对宋儒影响甚大,南宋学者发挥“人者天地之心”主张,认为人是天地之心,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以仁心,完全以人之仁心为天地之心。

南宋张九成认为天地的一切生成物都是共生同体的同胞,因此,天地之心是体现共生、吾与的心;天地之仁是体现这种共生、互爱的仁。朱熹提出吾之心即天地之心,直接指出天地生物之心就是仁,禀受天地之心而成为自己的心,故仁爱恻隐之心就是天地生生之道。他更重视把“天地之心”作为仁性的来源,把关注点从天地之心转移到人之心,以为人得天地之心以为仁心。南宋学者方逢辰《石块书院讲义》言天地之生机在人,人之生机在心,天地之心不能直接作用于天地万物,必须依托于人心。“心仁则天地之心活,心不仁则天地之心死,心不仁天地便不能发育流行。”“仁天心”把仁规定为天的意志,仁被视为寓藏于天地万物内的深微的价值。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既然人是天地之心,则天地万物与其心共为一整体,他因此认为圣人之心自然地就是天地之心,常人则必须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与天地之心相似。但王阳明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用发,只是着重于强调心之灵明如被隔蔽,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便成间隔,不能成为一体。王门二孟以气说心,认为人是天地之心,而人心即浩然之气,人心浩然之气顷;则天地之气顺,天下之伦理秩序顺。这种思想也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思想。

冯友兰在《新理学》一书中讨论过“宇宙的心”,他提出;程朱讲天地生物之心,表示他们认为有宇宙的心,但这个字宙的心不是知觉,而是生。这种宇宙的心的特性,与人心知觉不同。他又认为,心学是把个体的知觉灵明的心作为宇宙的心,虽然这个天心并不是思维的精神,但天心主导着沃远生成的基本趋势,而天地人间都体现着其作用和指引。

注:①指王阳明的学生孟化鲤与孟我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地之心”属于宇宙论的问题,“心”指的是一种内在的主导方向和主宰趋势。

B.朱子认为仁心来源于天地之心,是天地生生不息之道,这个观点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意义。

C.王门二孟以气说心,强调浩然之正气对宇宙万物和社会伦理的导向作用,其实是对王阳明思想的发展。

D.“仁天心”思想和“人者天地之心”一样,认为天地宇宙具有“仁”的精神,可以对人间起到引导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天地之心”在宋明两代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总体阐述。

B.文章引用《礼记》《石峡书院讲义》和古今哲人论述,使说理准确,有说服力。

C.文章引述先秦两种天地之心是说明了宋明儒学“天地之心”论发展的历史源头。

D.文章末段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的论述显示了宋代理学与明代心学的本质不同。

3.简要比较宋明儒学“天地之心”论的差异。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