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上好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地位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高一历史连线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