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敦煌守护人》,完成各题。

敦煌守护人

①敦煌,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孕育了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一批“敦煌人”用生命的坚守,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

洞窟终迎守护人

②1935年,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震惊了常书鸿。这位已在法国小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义无反顾地离开巴黎,奔向敦煌。大漠戈壁,不见人烟;沙丘接天处,骆驼草稀稀拉拉,枯黄,像是死掉了一般。藏经洞被洗劫一空,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如瀑布一般从崖顶流下,将部分洞窟掩埋……

③常书鸿带领同事,喊着号子,一锹又一锹清理流沙,又起早贪黑筑起千米沙墙,又给数百个洞窟逐一编号、普查。他们发明了叫作“蜈蚣梯”的独木梯,爬上九层楼高的洞窟,脚下是数十米的山崖,险象环生。

④1944年,常书鸿就任研究所所长。然而,时局多艰,经费短缺,研究所深陷债务危机。为了借钱,常书鸿一次次只身穿荒漠,披星戴月,往返城乡。几经波折,四处化缘,总算筹到丁点物资,但只是杯水车薪。在自身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常书鸿靠为人画像、变卖自己的画作为莫高窟筹集资金。

⑤离开的人在增多。但常书鸿怎么也想不到,妻子竟会抛下一双儿女不辞而别。家都支离破碎了,“痴人”常书鸿还守在敦煌,呵护着沙海中小小的绿洲。

⑥1994年,常书鸿去世,一生情系敦煌。

痴情的传承

⑦“痴人”代代有。1944年,山城重庆。段文杰参观了张大千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驻足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作前,时间似乎都已停滞。“到敦煌去!”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⑧“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段文杰这么形容自己和敦煌的相遇。他迫不及待地钻进每一个洞窟……隆冬,段文杰住在破庙里,连生火的炉子也没有,夜里屋内屋外零下20多摄氏度。早上起来,眉毛胡子全白了——都已结霜。一日三餐,粗粮就着风沙,再喝一壶发苦的宕泉河水,肠胃不适抛脑后……他摒弃娴熟的西方油画技巧,为临摹保存敦煌壁画,重锻自己的本领。

⑨段文杰立下新规:禁止把纸拓在壁画上临摹,禁止触摸壁画……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因壁画损毁严重,他通读史书,摘录了几千张卡片,历时两年有余,终于临摹成功。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⑩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这是段文杰对敦煌人的评价。

2011年,段文杰去世,葬于三危山下。同眠于此的,还有常书鸿等27人。

观千剑而识器

冬日暖阳下,榆林窟静谧肃立。87岁高龄的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64年,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他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李云鹤对修复工具、工艺进行改良:纱布纵横纹路多,容易按压出“印痕”,他改用吸水性良好又压不出褶纹的纺绸;修复穹顶时注入黏结剂,用粗针管不容易把握力道,他换成血压计气囊,大大提高了修复精准度。

莫高窟第220窟,李云鹤修复时发现,表层壁画是宋代绘制,而在里面还有唐朝壁画。他将表、里层壁画分离、拼接在一起,使两个朝代跨越千年之后,在同一平台上“握手重逢”。

寒来暑往,由他创造的多项修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原文化部一等奖,他还入选全国总工会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为了永不磨灭的美

樊锦诗是1958级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她来到敦煌,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

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在住土房、吃杂粮、卫生设备匮乏的条件下,潜心石窟考古研究。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同事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首先要设计周密、完善的采集方案,然后是辛苦的拍摄、拼接……终于,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梦幻佛宫》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惊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既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从九层楼往回走,月华如水。一株株、一簇簇的骆驼草,在月光下闪着亮色,装点着戈壁滩,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着生气。如今的樊锦诗,已从红颜少女变成了华发老人。

敦煌藏经洞《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这样描述敦煌的匠人们:“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想来,所有在敦煌默默奉献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济世”之人吧。

1.文章从不同侧面叙写了几位守护者为敦煌所做的贡献。请简要概括

常书鸿:筹集经费

段文杰:

李云鹤:

樊锦诗:筹建数字中心

2.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骆驼草的描写,但作用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下面语句是对敦煌人的评价。请你选择其中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①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②济世之人: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