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五年中有四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

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材料三:

综合我国“海绵城市”推进情况和洪涝治理现实,建议科学分析、客观评价其作用和适应范围,理性看待其功效,真正从洪水和涝水的规律研究开始,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客观分析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的适用性。建议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客观分析当地自然地理、降雨特性,科学谋划城市内涝的解决途径,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的适用性,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并修订相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18年7月26日)

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性强降雨频次上升,降水量越来越大,是城市内涝“病根”的主要外因。

B.城市扩张的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在于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是非常合理的。

D.材料三站在理性看待海绵城市功效的立场,提醒我们应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真正为我国的洪涝治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主要功能。

3.结合几则材料,说说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