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古人之“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之“让”

①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以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的精神。

②古人说:“先人后已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③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康熙字典》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性的美好的体现。

④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⑤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受到推崇。

⑥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⑦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1.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辞典里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

B.“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C.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D.“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

B.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椎谦受福"的观念。

C.《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不是福”。在“拔藩益地”的故事中,纪伯“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不是“福”。

D.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拔藩益地”的故事,有如下好处:引出本文的论题“古人之‘让’”;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

C.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让,德之基也”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D.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