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鬃马

石评梅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一轮赤日照着摩天攀云的韩信岭。岭下的居民,睡眼蒙眬中,忽然看见韩侯庙的塔尖上,插着一杆雪白的旗帜,闪耀着,飘展着。

山坡上,陆陆续续可以看见许多负枪的兵士,他们是推倒满清、建设民国的健儿。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过去,高唱着激昂悲壮的军歌,惊醒了山城中尚自酣睡的居民。

革命军首领是郝梦雄,他是父亲的学生。在见到父亲和梦雄并骑缓缓地走过柳林时,我忽然感到一种光荣,这光荣是在梦雄骑着的那匹红鬃马的铁蹄上!

梦雄因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驻扎在缉虎营,保卫全城。他家境原本贫寒,十岁时便离开家乡,从戎数载,转战南北。谁都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哪料到革命军纷起后,他首先回来响应。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夫人美丽勇武、憨漫天真,我叫她珊姐。

十岁生日那天,梦雄送我一匹小马,周身纯白,鞍辔俱全。学校散课后,珊姐和我骑着马去郊外,夕阳如染、柳丝拂髯的古道上曾留了不少笑语和蹄痕。

中学毕业前一年,梦雄和珊姐去驻守雁门关。他们临行时,我将已长得高大雄壮的白马送给珊姐,珊姐骑着走了三次,才追着梦雄的红鬃马去了。

八年以后,我尝遍人间酸甜辛辣,便由燕北繁华的古都,回到娘子关畔的山城。归途望见的崇岭高山,令我回想到幼年时经过的韩信岭、久无音信的珊姐和梦雄。

归家后去冠山小住。一天,我站在山峰上向四面眺望,云霞烟雾生于足下,万山罗列,如翠笏环拱,片片白云冉冉飘过,如雪雁飞翔。我为这非人间的仙境痴迷似醉。

下了山,忽然听见马嘶的声音,声音很熟,似乎在哪里听见过一样!我奇怪极了,重登上山峰,却看不见马在哪里!又越过一个山峰,我看见一带粉墙中,一排杨柳下,拴着两匹马,我失惊的叫起来,原来一匹是梦雄的红鬃马,一匹是他赠我、我又赠珊姐的白马。

我像骤然得到一种光荣似的,心中说不出的喜欢。重新下山,寻至人家,说明来历,我被领到客厅,厅里挂满写了梦雄上款的对联和他的像,收拾得很整洁。正入神时,帘子响了,一个穿着缟素衣裳的妇人走过来。我和她一步一步走近了,握住手,但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我真想哭,面前的憔悴苍老的妇人竟是当年艳绝一时的珊姐。而我呢,如今满面风尘,又何尝是当年的我。后来问到梦雄,她颜色渐渐苍白,说:“已在一年前死了!”我的头渐渐低下,珊姐紧紧握住我的手,我和她都在静默中哭了!

走到后院,我看见那两匹马很疲懒的立在垂杨下。我望着它们时心中如绞,往日光荣的铁蹄,是何等雄壮英武!如今英雄已死,名马无主!

珊姐骑上梦雄的红鬃马,我骑上白马,由后门出来。一片绿原,弥望的是黄色的麦穗、碧绿的禾苗。珊姐在前领着道,我后随着,俨然往日童年的情景,只是岁月和经历的负荷,使我们振作不起那已经逝去的豪兴了。

进了一片蔚浓的松林,迎面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碑,碑顶塑着个雕刻的石像,揽辔骑马,全身军装,碑上刻着“革命烈士郝梦雄之墓”。

我合掌低首立在梦雄墓前,致这最后的敬意和悲悼!珊姐两手怀抱着梦雄的像,告诉我他被害的情状和死时的慷慨从容。我才知道梦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不满意破坏人民幸福利益的现代军阀。他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有一日后继者完成他的工作时,他仍不是失败的英雄。他的遗嘱是让珊姐好好教养儿子,将来承继他的未完之志,以填补他此生的遗憾!

听了珊姐的叙述,我被阴霾包围的心情中忽然出现了一道白采,我依稀看见梦雄骑马举鞭指着一条路径,仿佛望见我已陨落希望之星的旧址上,重新发射出一种光芒!而一种如焚的热情在我心头缭绕着,燃烧着!

(有删改)

1.文中两次出现的“一种光荣”,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文中梦雄送“我”白马一事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红鬃马与刻画梦雄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