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源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智伯才德之论”的观点。它具体何所指呢?春秋战国之际,晋卿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继承者。族人智果予以反对,理由是智瑶具有五个方面突出的优点,一是长得高大英俊,二是善于驾车射箭,三是才艺超群,四是聪慧善辩,五是意志坚强,处事果决;但是“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智宣子却没有听从。智瑶为政后,专权于晋国,结怨于其他权势家族,向韩、魏、赵索要领地,最后韩、魏、赵三家合谋,攻灭智氏,是为“三家灭智”。

司马光以为,智伯身亡,是才胜德导致的。他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从才与德是否兼具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备者为圣人,才德兼亡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用人之法,若不得圣人,君子,则宁用愚人,不用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光认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会如同恶庞生翼。司马光是据历史上乱臣败子多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之事实得出此结论的。

“智伯才德之论”是有其思想渊源的。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有此思想。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情严重时,齐桓公曾询问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人能否继承相国之位,管仲均给予了否定。理由是易牙杀子取媚于君;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事君;竖刁自宫来取媚国君:这三人各自的行为均突破了人情实际,突破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管仲“用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意见没有被齐桓公采纳,才导致了齐国的悲剧。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的正是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孔子弟子有若曾提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孟子也认为执政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他的说法是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模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是办不到的。

司马光“智伯才德之论”是符合《资治通鉴》编纂目的的。他希望《资治通鉴》能“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摘自何发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希望《资治通鉴》能“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一思想与其“智伯才德之论”一脉相承。

B.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德才”两者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而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

C.孔子把“为政以德”这一观点比作众星拱卫北辰,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D.据败子乱臣多是德不足而才有余的事实,司马光认为君子有才会做尽好事,小人有才会无恶不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智伯才德之论”的论题,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材料确凿可靠,拓展了广度,增加了深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文章以习总书记关于育人育才的重要讲话为引子,追根溯源,清晰地阐述了“智伯才德之论”的出处及思想渊源。

C.文章引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的史实材料,增强了论据的可信度,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文章介绍了“智伯才德之论”的源头,司马光的用人观,管仲,孔孟为政的思想,并阐释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构严谨有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愚人才德兼亡,作恶易于控制;小人才胜于德,如同为虑添翼,作恶难以控制,可见为政用人首选愚人。

B.智瑶有远超他人的五方面优点,但有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缺点,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才胜于德”。

C.司马光认为用人应以德为先,才德兼备,提出的“智伯才德之论”观点源于智果反对智瑶继位的典故。

D.司马光据“智伯才德之论”的用人观,把德看作任用一个人的根本,今天的执政者也应该“唯德是举”。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