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课老师

冯积岐

①上第一节课之前照例是升国旗。那天清晨,代课老师刘太明的国歌吹得不只是悲壮而忧伤,而且艰涩、艰难、艰苦。代课老师的嘴唇干裂,他不时地伸出舌尖在竹笛上舔动,从竹笛的眼孔里发出的每个音符似乎是用足了力气从泉眼里冒出的一个个水泡。显然,代课老师的力气不够用,他的脸色跟身后坡地里的黄土差不多,额头上沁出了细密密的汗珠。要是在往日,代课老师一边吹竹笛,一边摇晃着脑袋,右脚的脚尖在地上踩动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乐队,既是指挥者又是演奏者。

②代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明天要出一趟远门,今天给你们上最后一课,明天就由你们的师母代替我。师母和代课老师是村里多年来仅有的两个考上凤山县高中的高才生。“武斗”开始后,他们回到这大山里当了代课老师。二十多年过去了,窑沟公社变成了窑沟乡,其他代课点都撤销了,唯独四方山的这个代课点没有撤。因为这里距离乡政府有四十多里路,况且小学里没有学生宿舍。刘太明老师几次要求留在四方山,于是这个代课点就被留下来了。他和爱人都是民办老师,两个人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元。学生在逐年减少,后来刘老师的爱人不再代课了,她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照料着我们十几个。

③代课老师和师母耕种的二十多亩坡地,养活着他们的孩子们,也养活着我们十一个学生。每当天气肆虐的日子,我们被困在教学点,吃住都在代课老师的家里。当我们的爸妈试图给代课老师背二斗玉米或一斗小麦,都被代课老师拒绝了。

④下午上了课,代课老师给四个年级的十一个学生布置好上自习的作业以后就和师母一起到坡地里种玉米去了。进了地,代课老师是农民;在教室里,他还是农民。代课老师的人生太单调了——就像他手中那根竹笛,只能吹奏单调的乐声。单调也是声音,代课老师就陶醉在这单调中。

⑤代课老师神情庄重地说,我代了二十多年课,还没有去野外上过课,今天是最后一课,我带你们去野外上课,好不好?代课老师教我们把野花做成四个花圈,一大堆花儿堆在代课老师的四周,那些花儿仿佛天上的星星在闪烁。代课老师在花的映照下,脸上有了光彩。代课老师领着我们,没有走多少路,就气喘吁吁。他看起来老相,其实那年,他只有四十七岁。我们走啊走,都默不作声,坡地上散落的脚印清晰可辨,头顶上的白云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走到了半坡里的一块平坦处。代课老师站住了,指着一个被荒草纠结住的土疙瘩说,这是你们的前任代课老师赵宣先生的坟墓,你们把花圈给他献在坟前吧。

⑥赵老师是他之前在四方山的代课老师,他在四方山这偏僻的山沟里一待就是十年。那年夏天,上完最后一节课,突然电闪雷鸣,暴雨马上就要来到了。赵老师把二十几个同学从雍山河的简易桥上送过去,看着同学们上了坡,他才放心地向回走,走到简易桥的中央,山洪猛扑下来将赵老师卷走了。山里人顺着河水向下找,三天以后,人们才在山口找到了尸体,赵老师被山里人抬回来埋在了这面山坡上。

⑦那天晌午,在赵老师的坟墓前,代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当代课老师讲到那位法国老师用法文讲完最后一课离开课堂时,他站了起来,目光注视着对面半山腰的教室,泪水潸然而下。代课老师抚摸着我们的头发说,同学们,不要哭,老师出一趟远门就会回来的。老师为能给你们代课而高兴,说不定,你们中间将来就有人要,做老师,做教授,当医生,当科学家,当诗人。

⑧一个月之后,代课老师出远门回来了,他是山里人用棺材抬回来的。代课老师在几个月前就检查出来,已经到了肺癌晩期,他没有钱住院做手术,就把诊断单藏起来,继续给我们上课。师母发现了那张诊断单之后,逼着叫他去县医院住院治疗。

⑨代课老师就埋在他的前任赵宣老师的坟墓旁边。山里人分别给赵宣老师和我们的代课老师立了一块石碑,我们的代课老师的石碑上刻着一行字:与青山共存的刘太明先生之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细腻生动,极具表现力,如第①段末画线句子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代课老师的形象写得极富感染力。

B.第②段通过插叙的手法,塑造了刘老师夫妇充满才华却收入微薄,对学生慈爱包容、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C.刘太明老师让学生编花圈来祭奠因公殉职的赵宣老师,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懂得爱和感激,这是他留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

D.文章从儿童视角出发,叙述、抒情真实感人;刻意使用“代课老师”而不采用更为简洁的代词“他”,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2.文章画横线处三次提到代课老师的“竹笛”,各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代课老师”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