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尧舜禹“禅让”之事,法家从现实利益与利害角度出发,认为此事不可信,“篡位夺权”更可信;墨家将之归于“选贤”;儒家将之描绘成彬彬有礼的“礼让”。到底是“让”,是“选”,还是“篡”,因为史料缺乏,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讲述清楚。不过,只要我们认真辨析,还是能够从历史演进的常态中去尽力把握到一点事实真相的。

当时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由来源于不同族姓的强大部族共同组成的、属于酋邦性质的部落联合体久已出现,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对稳定。那些势力强大的部族之间不再动辄以激烈的外部冲突的形式来争夺酋邦的最高领导权,能够运用相当成熟高明的政治智慧,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达到必要的妥协,以完成最高领导权的交接和嬗替。我们对于尧舜禹的“禅让”或“篡夺”,皆应作如是观。因为即使是发生过属于暴力性质的“篡夺”,就其过程和影响来看,所有参与各方显然都是相当克制的。

从唐尧到虞舜再到夏禹的领导权交接,我们都不应看做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应视作是部族地位变更的反映。文献记载,尧在位共98年。不言而喻,执掌这近百年权力的显然不可能是某个个人,因为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有这样长的执政寿命,所以只能是尧所从属的陶唐氏部族。因此,所谓尧在位近百年的说法,不过是陶唐氏部族曾经在近百年的时段之内握有部落联合体最高权力的一种曲折反映。

虞舜时代的情况就更加明显了。舜在尧的晚年便“摄政”28年,尧死之后舜亲政多年(《史记》记载39年,《尚书》记载50年),到晚年再仿效尧的榜样让政于禹,自己又过了17年才死去,由此看来也不大可能是属于个人的行为。另外一些资料则明确启示我们:虞舜的时代比之唐尧的时代,更像是一个朝代。《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说:“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这里的“虞”与夏、商、周并列,无疑应当是一个朝代。在先秦时人的观念里,“虞”的确是作为一个朝代而存在过的。

舜在晚年“让政于禹”,透露出的应是类似的信息。“舜殛鲧而用禹”、“禹逼舜”之类的记载,清晰地折射出了“有虞”和“有夏”两大部族为争夺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而进行的尖锐斗争,昭示着“有虞”在逐渐衰落的趋势中尽管竭力抑制“有夏”的兴起,却终于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的过程。

自炎、黄时代通过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形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酋邦式的部落联合体之后,酋邦内部最高领导权的交接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机制,它保证了这种权力交接不必动辄采取激烈的外部冲突的形式,而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这正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智慧与技巧的早熟性。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尧舜禹“禅让”之事,儒家、墨家、法家基于自家学说阐释出不同观点,应该说都有相应的依据。

B.尧舜禹时代,即使发生属于暴力性质的“篡夺”,就过程和影响来看,参与各方应该都是相当克制的。

C.炎、黄时代酋邦最高领导权的交接除了通过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来实现外,有时也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

D.尧舜禹时代酋邦内部最高领导权的交替,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智慧与技巧具有早熟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对尧舜禹“禅让”各家学说的不同观点起笔,力图从历史演进的常态把握还原历史的真相。

B.文章引用史料证实唐尧、虞舜、夏禹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部族或朝代象征,有力地佐证了本文的观点。

C.文章从酋邦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的交接和嬗替的角度立论,不拘泥于“让”或“夺”的细节考证。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参考大量文献,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等角度对“禅让”这个古老话题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禹时代的背景是部落联合体出现很久并且非常稳定,大部族之间和平共处,不再争夺酋邦领导权。

B.尧执掌权力98年,文献记载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因为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有近百年的执政寿命。

C.因为《左传》有将“虞”与夏、商、周并列的记载,所以先秦人认为“虞”曾经作为个朝代存在过。

D.舜杀死了禹的父亲鲧,禹逼迫舜禅位给自己,这些记载反映出有虞、有夏两大部族进行的尖锐斗争。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