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机器人的“好奇心”

姜奇平

拥有人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波鸿大学的人工好奇心专家瓦伦·康培拉指出,好奇的系统“不满足于只学习一种任务,而是希望同时学习多种技能”。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专家皮埃尔—伊夫·乌代耶强调,在算法中加入“内在动力”的想法,可以让机器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各种各样的新任务。

此前,人工智能更多侧重的是人类左脑的能力,如理性能力、把握规则的能力;而目前研发关注的好奇心,则属于人类右脑的能力,与直觉、创造性等属性相同。目前的人工智能正开始向追赶人类右脑能力的方向大幅前进。

小到个人,大到社会,谈及聪明程度,都可从两个维度来衡量,即专业化和多样化。工业化时代人类专注于提高完成某一项活动的能力,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这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此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模拟的是这种能力,例如通过把握下棋规则同人类竞赛。机器人因好奇心而变得更聪明,带来的将是多样化效率的提高,即同样投入,产出更多质的差异性。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音乐四重奏的效率是什么效率?显然不是小提琴脱离节拍拉得越快效率越高,其效率主要表现在对音质、音色的复杂辨析中。这就是多样化效率。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多样化效率,这些技术一旦应用于经济、社会,有可能大幅提高人类创新能力与体验能力,从而带来高质量的发展。

罗切斯特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认为,新奇性和惊奇感是好奇心的两个关键参数。“孩子们更喜欢令他们感到意外的事物,或者是因果关系为他们所不知的事情。”这些参数若是转化为算法,机器人就能变身“好奇宝宝”。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乐于见到因为好奇而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但也要为它们的“好奇心”设限。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如果机器人哪天不慎因好奇心按下了某个按钮,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因此,人们要为机器人确立规则,包括设立伦理边界。人类需要告诉机器人,它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管机器人如何“好奇”,都不能出离控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德国、法国机器人专家的说法,聪明的机器人将像人类一样具有内在的学习欲望。

B.人脑的不同区域分工不同,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右脑擅长感性思维。

C.工业化时代,人们只注重专业化的发展,因为这样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在智能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已被多样化取代。

D.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专注于提高完成某一项活动的能力方面成绩显著,能够学习规则和人类进行棋类比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说理时注意表达的生动性,比如把具有好奇心的机器人称为“好奇宝宝”引用了“好奇害死猫”的俗语。

B.第三段提出衡量聪明的两个维度,因为文章是谈机器人的“好奇心”的,所以全篇更侧重于对多样化的分析。

C.第四段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问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提高音乐中的多样化效率问题。

D.文章不仅分析了“好奇心”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要为机器人的“好奇心”设限,使观点更客观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认为如果把好奇心的两个关键参数转换为算法,机器人就能变身为“好奇宝宝”。

B.不管机器人有多聪明,其实都是按照人类设置的规则运行,机器人不可能拥有像人的右脑那样的思维能力。

C.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多样化效率的技术一旦应用于经济、社会方面,就能使人类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D.人类的好奇心大小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但可以通过人为设定让机器人始终保持像孩子那样的好奇心。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