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以及因它而诞生的“文化散文”这一概念,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文化散文不是一个大箩筐,不适合什么都往里边装。因为我们无论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基于两点:一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二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强调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用自己的呼吸感受前人的呼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甚至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的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散文仍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灵魂的拷问,从中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事件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再到逐渐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

(摘编自石华鹏《文化散文的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以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为标志,对中国散文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B.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作为其写作的题材,以文学的形象和情感作为其表达模式。

C.文化散文表现为一种文学的审智趣味,强调知性和智性写作,而排斥情感的表达。

D.文化散文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读者喜爱,20多年来,虽然创作量大,但良莠不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散文的出现和形成谈起,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B.从话题和文体价值入手,文章论证了文化散文有边界、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的观点。

C.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论述了文化散文至今仍然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D.从文化散文的特点到创作现状再到其发展规律,文章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跨学科融合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文化散文的成功正在于其跨界的特色。

B.文学艺术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文化散文受欢迎与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时代需求相关.

C.历史文化是否为人们所接受,受其表现形式影响,越形象越受欢迎,反之则不然。

D.20多年来,文化散文上品不多,中品也仅有一些,因此,其未来发展还不明朗。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