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鸟类迁徙,指一年中鸟类随着季节的变化,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寒冷和干旱的季节,经常会出现食物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这种行为最终被自然选择的力量所固定下来,成为鸟类的一种本能,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的气候里,并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

全球有8条鸟类迁徙路线,途经我国的路线有3条。大滨鹬在西伯利亚东部繁殖,主要在澳大利亚西北部越冬,我国的鸭绿江口湿地是大滨鹬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每年春季大滨鹬在3月下旬迁徙到鸭绿江口湿地,5月中下旬离开。在这段时间,大滨鹬摄取大量的食物,体重可以增加一倍。为下一阶段4000多公里的迁徙飞行做好能量储备。

2011年和2012年的两次调查发现,光滑河蓝蛤是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的主要食物,占大滨鹬摄入食物的95%以上。随后的调查发现光滑河蓝蛤的密度从2013年开始急剧下降,2014年之后一直维持着较低的密度,光滑河蓝蛤从滩涂上(特别是中潮滩和低潮滩)的绝对优势的底栖动物,到近年来只是局部区域有少量分布了。光滑河蓝蛤减少之后,大滨鹬的种群数量也下降了。

托氏昌螺是近年来鸭绿江口湿地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一些大滨鹬以托氏昌螺为食,由于螺体较大,取食难度增加,螺壳较硬,消化难度也随之重大,大滨鹬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肌胃的大小来迅速适应食物的变化。但它们的能量摄入速率仍然下降了80%。这意味着大滨鹬要花费4倍的时间才能够积累相同的能量,能量积累不足将直接影响大滨鹬的迁徙活动。

(1)由资料可知,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寒冷和干旱的季节,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去生活,这种行为是________的结果,从行为获得方式上看,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由体内的________决定。

(2)根据资料可知,大滨鹬在迁徙前体重大为增加,甚至成倍增加。主要是为长距离飞行提供足够的_________。

(3)下图表示的是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数量及停留时间的变化。

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数量变化

结合资料分析,2016和2017年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数量变化是_________,2017年停留时间也明显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资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