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浪的弦音

安  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瞎子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瞎子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瞎子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瞎子说:“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瞎子很伤心。

瞎子再接着唱。瞎子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

瞎子不服气,不服气的瞎子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

那是在瓦塘村,瞎子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瞎子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瞎子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

瞎子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瞎子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瞎子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瞎子这次听准了。“娘。”瞎子“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瞎子说:“娘,阿炳也是瞎子,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瞎子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儿映照进池塘。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

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

“娘!”瞎子的泪“哗”地流出来。

那年瞎子二十一岁。

瞎子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瞎子习惯了游走,瞎子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瞎子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瞎子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瞎子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瞎子。不见瞎子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瞎子,再回来……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瞎子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瞎子的心就动了。

那天瞎子说:“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瞎子说:“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干爹的,从此于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

干娘说:“儿的命苦。”

瞎子说:“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

干娘握着瞎子的手点着头。

瞎子的干爹和瞎子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瞎子和干爹走进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瞎子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瞎子对干爹干娘说:“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瞎子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

瞎子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干爹和干娘的脸上都有了泪。

瞎子坐下来静静地展开二弦,一曲乐儿悠悠地漾起来,时光慢慢地从他的脸前滑过去。

瞎子依然走在路上,手里的棍子就是脚下的路。瞎子走着走着就禁不住想:我终于找到能和爹在一起的娘了。

瞎子想着,棍子击地,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选自《此岸的时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关于弦声的描摹较多,其中“它似一种断帛之声”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弦音似断帛之声,表现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

B. 作者很注意用词,“乐儿悠悠地漾起来”中的“漾”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出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瞎子内心的不安。

C. 鸽子的出现并非闲笔,它们叫唤着伴着瞎子飞,烘托干娘对干儿远去不舍的心情,它们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烘托了相亲相依、感情交融的气氛。

D. 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面对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我们要拿出温情,彼此关怀体贴,化不幸为幸福。

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充满苦难而又幸运的,请结合文本对每个人物进行概括,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