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题。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如图甲所示)于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青铜礼乐器。全套编钟共65件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总质量为2567千克,加上钟架(含挂钩)的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钟架的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如图乙所示为铜人底座。

制作编钟的青铜是在铜中加入锡和铅,当铜、锡和铅满足特定的比例时,制成的青铜既具有良好的韧性和硬度,不会一敲就碎,也不会一敲就在表面留下凹痕,同时这样的青铜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短促(也称为延音短)。编钟外面还长了“青春痘”,叫做钟枚(如图丙所示),钟枚能增加阻尼,减少延音的时间,还可以把不和谐的频率抑制住,只留悦耳的乐音,所以钟枚放置的位置也是非常讲究的。

编钟的形状呈扁圆形,好像两片瓦片合在一起,被称为“合瓦结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谈到“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意思是由于圆钟有较长的延长音,在快速旋律中,各种频率的音会相互叠加而不成音律。合瓦形结构还能够形成不同的振动分区,每个分区的频率不同并且彼此形成有效的隔离,因此敲击正面和侧面就相当于敲击不同的板。正因为编钟具有合瓦结构,所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编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即编钟都有“一钟双音”现象。

曾候乙编钟的出土表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曾候乙编钟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以及东周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有关曾候乙编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编钟的“合瓦结构”可以使钟振动的时间延长

B.编钟的“合瓦结构”主要是为了节省青铜用量

C.编钟上的“枚”可以使钟振动的时间缩短

D.“一钟双音”是指一件钟可以发出两个音调

(2)铜人和一个很大的圆形台子一起构成了曾候乙编钟的底座,根据你所学习过的知识,请你试着说明圆形台子的作用______。

八年级物理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