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新华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339

9899

10.20

2013

1650

8249

8.50

2014

1232

7017

7.20

2015

1442

5572

5.70

2016

1240

4332

4.50

(注)以上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等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人口数按照每人每年28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所在省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发生率低于所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均占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需要维修或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老弱病残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看,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年底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B.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这些贫困群众的精神匮乏问题更为重要。

C.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不同,实行个性化扶贫能够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D.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3.个性化扶贫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材料概括。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