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论”。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以期达到扰乱人们思想信仰,消解人们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的目的。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大做文章,而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对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恣意抹杀。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同时也是不曾灭绝,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各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深厚、绵长、稳定且凝结有共同精神、心理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用孤立、片面等非科学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全国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误读必然会导致价值规范的无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确立、行为约束曾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颠覆传统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堪称本民族标志性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譬如,虚无历史事实,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歪曲我们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尊严,其后果必然会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特质的消融、民族自尊心的淡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规范产生认知障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认同,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以腐蚀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消解传统文化、倾覆文化信仰、破坏文化认同,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自我认知偏差、幸福感丧失,长此以往,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就会减弱,国家文化安全也会面临很大威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充分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助推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勠力同心、持续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决心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西方,是为分化我国而出现的一种表面客观、实质唯心的历史观。

B.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先民们创造的共同记忆,对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消解和误读传统文化,将会造成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

D. 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避免历史悲剧的上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及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特点,意在表明作者阐述本论题的时代意义。

B.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侧重于剖析其险恶企图与严重危害。

C. 文章第三段,主要从“价值规范”和“国家文化安全”两个层面阐发作者的见解。

D.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地论述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者抹杀中国传统文化手段隐蔽,导致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

B. 以联系、全面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就能消除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C. 尽管传统历史文化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但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D. 人们之所以精神世界空虚、幸福感丧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根本原因。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