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

梁言

大雪茫茫的北国,四野银妆素裹,田地、树木、屋舍、山岗都失去了原色,包孕到纯白一片的雪的世界中。

然而,有经验的人,却可以准确地发现村落的水井,奥秘何在?原来冰封雪冻之时,井口会升腾起袅袅热气,这是因为井底的泉眼源源不断地涌出暖暖的地下水,以至井口像刚揭盖的蒸笼,成为雪地奇观。

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社会的风雪,也封不住千百年来文化精英们的喷涌的才情。无论历史如何酷烈,铁骑狼烟肆虐也好,皇权凌压也好,诗文之热气仍在“雪地”顽强地升腾,这无数心泉,汇成中国文化的潜流,千百年来在万民心中流动。

这种历史唇边流淌出的卓越,有我们十分习惯接受的一种,像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先贤的文字,已化为民族的一种精神规范,成为母语教育的基本范文,后贤选用这些诗文,作为弘扬人生大义的例文,作为对后代施行文化熏陶的主页,对此人们完全认可,并无异议。

然而,历史文化井口喷涌的仅仅是富有治国平天下政治大义或人生大义的话语吗?

当代诗人刘向东说,“我直到出了大学校门,也没把(李白的20字《静夜思》)诗意读充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这样明白如话的诗,诗意那么难领会?这或许因为刘向东这代人以及现在的学子们所受的文化教育,缺乏一个读生活抒情诗(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诗)的“共鸣腔”。

正如直到张爱玲冷寂30年之后我们才重新“发现”了张爱玲一样,我们在选择文化熏陶标本时,过于注重教化色彩,过于轻视生活色彩;过于强调政治层面的内蕴,过于轻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尽管人人会有风花雪月,人人会遭遇爱情,然而风花雪月至今是贬义。未接受过细腻、温馨、甜蜜、苦涩感情洗礼的一代人,能与苏东坡在“明月夜、短松岗”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共鸣?又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感悟能力?

评论家张远山先生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说:“愤怒的诗歌属于革命,深刻诗歌属于哲学。我要描述的诗歌,是吟咏风花雪月的诗歌,我要赞美的行为是对风花雪月的附庸风雅”,“人类的天性正是在追求幸福生活具体化为追求风花雪月、喜欢附庸风雅中趋向完美。”且不论张先生的立论是否周密,社会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文化的多元化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文化的单一化必然造成社会的僵化、愚昧、暴力。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是宽容些好。深入些说“让人人有权利享受风花雪月,是革命的目的;让人人有能力享受风花雪月,则是哲学的目的”(张远山语)。

当我们不再视从《诗经》到《荷塘月色》所引的《采莲曲》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中最细腻、内在、最温馨、最隐蔽的儿女长情为洪水猛兽、道德败坏“小资情调”时,我们才有可能解除心理防范去体悟那些风花雪月的韵致,也只有在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之后,才可能渐渐与古代才子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事实上,建国以来的众多知识分子,包括笔者在内的语文界人士,非常缺乏风花雪月熏陶,这已形成难以弥救的精神缺失。

要感悟自由的李白、超脱的王维、多情的柳永、悲怆的辛弃疾、凄愁的李煜……最好先抹去把诗人按政治需求划分等级的人为界限,聆听他们心中那口泉眼涌出的真情。作为现代人,我们有权利承接华夏一切优秀文化,有权品味历史唇边流淌出的所有卓越。

(摘自2001年第7期《读写月报》)

链接:

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老舍,巴金等著名文学家,却很少听说最近二三十年有哪些很出名的文学大师,现今信息极为发达,也没听说我国有哪些文学作品闻名中外或洛阳纸贵轰动一时。莫言如今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讲,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应当成为全民族的骄傲。然而也没有听说其作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实中对他的作品了解的人却很少,甚至不少有文化的人不喜欢他的作品。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摘自网络并改编)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是指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风花雪月。标题表达别致,设喻新颖,新人耳目,是文章的语言亮点。

B. 文章开篇并未直接入题,而是从“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的自然现象写起,以此为喻,引出本文话题,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C. 作者认为风花雪月有一定积极意义:它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作者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体察的结晶。

D. 评论家张远山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认为,文化的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呼吁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还是宽容些好。作者借此助佐自己的观点,加大了文章的服人力度。

2.作者认为现代人缺乏风花雪月熏陶、不能享受风花雪月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拥有诸多“历史唇边流出的卓越”,但又有现今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的现象,这其中有关联吗?谈谈你的认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