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原著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奇妙的想象和宏伟的画面征服了观众,不过同时也收到了不少批评。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其设定和情节上有若干严重的硬伤或错误。对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有一些批评显然是混淆了“疑问”和“硬伤”,某个设定或情节令部分读者产生疑问,并不等于其有错误。比如质问“地下城如何能养活三十五亿人”“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了还没有无人驾驶”……事实上,其中不少只需要加一些简单的补充就能解释,即使有不易解释之处,也不能贸然认定为硬伤。这个世界有无穷丰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不抱挑刺的心态,对电影背景和情节提出疑问并无不当,甚至可以成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互动和激发想象的契机。

当然,影片确实也有若干较为明显的硬伤,有几个对情节还十分重要。比如木星引力激增,将地球拽向木星,造成了故事的主要危机;在影片结尾,通过混合地球与木星大气层并引爆的方法来将地球反推出去,似乎令人十分震撼。这些硬伤是改编产生的,原著严谨一些,但基础设定上是可以商榷的。

不过也无须苛责《流浪地球》,硬伤与科幻一直如影随形:凡尔纳的《从月球到地球》中,以炮弹将人打上太空,但瞬间的巨大加速度足以令人变成肉饼;《2012》中让太阳中微子加热地核,让地球产生灾变;《星际穿越》中主角进入虫洞,结果发现是神秘的高维空间,甚至让他穿越时空回到数十年前自己家里…都和已知的物理学理论严重不符。

科幻硬伤问题曾是1980年代中国科幻论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以及要求科幻严丝合缝地符合现有科学理论,曾严重阻碍中国科幻的发展。今天虽不至于那么严苛,但认识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之处。

刘慈欣本人曾对科幻硬伤问题进行过专题探讨,他将硬伤分为四类。前两类是疏忽和知识不足的硬伤;第三种是背景硬伤,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约定”,“为了给那些真实的科幻的东西搭一个舞台”。第四种灵魂硬伤,是指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世界。较有探讨空间的是第三种硬伤,它既是无可推诿的错误,又是作品成立所必须的基础。《流浪地球》原著及电影中的一些关键“硬伤”,可以划归到这个范畴,是为了化归思想意境而不得不承担的“原罪”。

或许科幻的两个基本因素——科学与幻想——在本源上就是相爱相杀的,科幻本身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完全没有任何瑕疵而又精彩纷呈的科幻,但那是神的艺术,人类只能尝试去接近。

(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人混淆了“疑问”与“硬伤”,说明了小说《流浪地球》的基础设定还是值得商榷的。

B. 每个人看到的只可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部分,据此就对《流浪地球》贸然批评是不理性的。

C. 在科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世界的现象。

D. 《流浪地球》为了呈现故事的精彩而出现的“原罪”问题,是目前科幻电影无法完全回避的。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了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科幻电影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B.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说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并非只有《流浪地球》才存在。

C. 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既能让材料丰富,又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末段从两个基本因素出发来谈科幻电影普遍存在的矛盾,使文章表达更加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众不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提出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会成为激发作者想象的契机。

B. 无论是《从地球到月球》还是《星际穿越》,都说明了科幻电影始终伴随着问题而存在。

C. 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和要求其符合现有科学理论,一定程度曾导致中国科幻止步不前。

D. 因为科学与幻想在根本上的矛盾存在,才使得科幻电影有了不同于一般电影的艺术魅力。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