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功过格,就是记录并度量“功”“过”的格册簿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功与过、善与恶,是主观抽象的概念,很难进行度量,而功过格通过一定形式将其量化,使之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应该说,这既是中国人的创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用价值理性”的一种体现。功过格之所以不称为“善恶格”,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含蓄、内敛的特色有关。

现存最早的功过格是作于“大定辛卯之岁”的《太微仙君功过格》,该功过格最初属于一种道教修持法门,无论奉持该“格”抑或“远恶迁善”,都以“成仙”为主要目标。南宋以降,功过格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畛域,在儒释道三教合力推动下,深入而广泛地走向士庶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善书的功过格一方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推动儒家伦理世俗化、民间化;一方面呈现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伦理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若以现代人的眼光系统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可供反思,更能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镜鉴。

功过格作为一种善书,其思想根源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善恶报应思想和功德积累传统。事实上,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代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理论。佛教大行于中国后,其“因果报应”观念在民间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功过格之所以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并乐于奉行,是因为有善恶报应观念为“积功累行以积厚福”的行为背书,为其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力。

任何功过格都离不开功过善恶的计算与度量,而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功过格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传播与道德实践工具,恰恰可以为儒家道德教化所用。功过格的内容条目分门别类,充溢其中的往往是儒家道德说教。值得一提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

同为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擅长讲授为善去恶的道理,提供宏观深刻的伦理原则,而功过格则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层面,以具体的行动指南直接指导、规范人的行为,属于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很强的善书。从具体操作看,功过格不仅构建了“以过除功”“以功折过”的运行机制,而且对年终进行功过核算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从目标群体看,为方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的人接受、奉行,功过格发展出种种极具针对性、便于操作的类别。明末清初出现的《当官功过格》《闰门功过格》《商贾功过格》等就是印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文化。功过格虽然源于道教,但盛行于世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得益于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不仅滋养、丰富了功过格的基本内核,三家着眼心性、注重教化的价值导向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林志鹏《功过格的伦理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过格不叫“善恶格”,是因为如果以善恶来评判人的行为,在道德主义颇为盛行的传统社会,显得过于直接尖锐,而以功过代之,便趋于委婉含蓄,相对易于接受。

B.作为善书的功过格,最初是一种道教修持法门,以“成仙”为主要目的,南宋以后,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的范围,在儒释道的合力推动下向了士庶社会。

C.从某种意义上看,功过格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富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又呈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D.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使源于道教的功过格在中国传统社会得以盛行于世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功过格的伦理价值为论述对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B.文章第三至六段从思想根源、价值标准、实践层面、与儒释道三家的密切渊源等方面来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

C.文章的第三段对功过格的思想根源“善恶报应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释,论证了善恶报应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D.文章的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阐释了实用性是功过格与其他善书的主要区别,又从具体操作、目标群体等层面做了具体阐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开创的功过格对中国社会民间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今天,一个人的善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人们通俗的表述“为他记上一功”便是明证。

B.儒家的思想理念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是因为功过格将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

C.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从最早的《太微仙君功过格》中可 了解大定辛卯年间的相关情况。

D.功过格源于道教,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儒家和释教的合力推动丰富了其基本内核,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