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四三年间,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顺利,占领了许多岛屿。日本船只损失严重,几乎守不住太平洋上的阵地,乃企图贯通中国南北、联络南洋交通线和摧毁美国空军基地,用主力部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发起了多次战役。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进行了抵抗,但兵力损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肆行轰炸,人们只能疏散开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较为安全的地方。

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明仑大学学生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更加频繁。嵋和玮正在讨论紧张的时局。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玮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又说:“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他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他俩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孟弗之披衣坐起,倾听着脚步产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清石板路面在喘息。他想起北京沦陷时撤军的脚步声。这是不同的脚步声,这是开赴前线。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第二天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讨论迁校计划。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路边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一时雨毕,二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后一个问题大家意见一致,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但大家心头却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战争;一个拳头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藏起来,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环视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写实的笔法介绍战局的变化、日寇的猖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宏大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史诗般的质感。

B.小说两次写聆听脚步声,巧妙地实现了场景和人物的转换,“沉重”既写出听者内心的震撼,也暗示了将士们将有去无返。

C.小说以掷地有声的话语、刚劲的秋风和开阔的画面结尾,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也让作品充满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D.小说以凝重的笔调叙写战火逆境中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语言典雅洗练,特别注重营造氛围和意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藏”字构思,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