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怨恨:暴力纠纷的情感解释(节选)

邢朝国

怨恨本身是一种情感,而情感嵌入个体的社会性活动之中,并且具有社会意涵,这种意涵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个体,使个体学会如何去表现、诠释自己的情感,如何去感知他人的情感。

对于那些因情感而生的行动,韦伯称之为情感式行动。“情感式行动是为了满足那些直接的报复、享受、热爱、喜乐和抒发直接感情的需要——无论它们是以何种被动或升华的方式出现——做出反应的行动。”但情感式行动并不必然与价值理性行动或者目的理性行动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存在转化的可能。尤其在中国社会场景中或者在中国人身上,对理性与激情、利益与感情很难做一个明晰的区分。现实的情况是,理性的行动与情感式行动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韦伯倡导对情感式行动进行移情式(或者神入式)理解,并且“我们自己越涉入以下这些情感性反应,如焦虑、愤怒、野心、羡慕、嫉妒、爱、狂热、骄傲、仇恨、忠诚、奉献和各种不同欲望以及所衍生的非理性行为时,我们越能够同情地去理解。即使当感情强烈的程度完全无法拟情式理解,并且无法知性地计算情感对行动方向和手段的影响时,亦是如此”。当然,韦伯所说的理解除了拟情式再体验之外,还包括理性的确证、知性的诠释,并且二者在同一个理解过程中同时出现,以把握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意义的赋予以及主体对意义的解释本身是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系统之中的。因此,对情感以及情感式行动的诠释离不开文化情境,只有在具体的文化系统中,我们才能鲜活地理解情感的文化意涵以及情感式行动的社会意义。

在西方哲学的解释体系中,怨恨与“无能”和“攀比”密切相关。一方面,怨恨的主体是具有奴隶意志的弱者,他们由于自身的无能和怯懦而无法直接采取行动来宣泄对怨恨对象的不满,因而在隐忍中积蓄愤恨;另一方面,怨恨是指向他者的,怨恨者与他者之间存在一种价值攀比,但是怨恨者无法容忍自身的价值低于他者的价值,因而不惜伪造价值图表,以此对价值图式进行转换,进而达到否定他者的目的。

舍勒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就怨恨的程度和方式而言,舍勒认为它一般与个体的资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联。此外,一些特定形式的“境遇”本身已具有“怨恨危险”,而不论陷入该境遇的个体资质如何。

在中文语境中,怨恨由“怨”和“恨”两个字组成。其中怨是一种不满、责怪的情绪,在中国的语境中常与“恩”连在一起,即恩怨,背后暗含了道德情愫。另外,积压的矛盾、仇恨称为宿怨。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似乎某些特定的群体更具有怨恨气质,比如年长而没有配偶的女性称为怨女,伤离怨别或者被丈夫冷落的妇人称为怨妇,不和睦的夫妻被称为怨偶,仇人冤家又可以称为怨家;等等。至于怨恨中的“恨”字,表达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其含义更为复杂,通常是对错误、敌意行为的长久不满和愤慨,包含了悲痛、后悔、妒忌等多种意涵。那些失意抱恨的人被称为“恨人”。

(选自《学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情感式行动”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表现出来的行动被称为情感式行动。

B.只要条件具备,情感式行动与价值理性行动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C.由于中国人的理性与激情很难有明晰的区分,所以在任何时候,情感式行动与理性行动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D.韦伯认为,不论情感强烈与否,我们都能够通过移情的方式对情感式行动同情地去理解。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情感借助个体的社会性活动而具有社会意涵,并影响个体的社会性活动。

B.对“怨恨”这一情感作出合理的诠释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化情境,这样才能鲜活地理解它的文化意涵。

C.舍勒认为,怨恨情绪的产生有明确的原因,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和情绪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

D.舍勒认为,怨恨的程度与方式和个体的资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韦伯所说的情感式行动作分析时,作者认为只要将情感式行动放在具体的文化系统中,就能理解其社会意义。

B.西方哲学认为,弱者因为无能而在隐忍中不断积蓄愤恨,会产生怨恨情绪。

C.从西方哲学和中文语境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对“怨恨”一词的理解完全不同。

D.作者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只有某些特定的群体才具有怨恨气质。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