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这几个人都是因为刺杀而青史留名。但都不是专职的刺客。其中前三人生活在春秋时期,聂政和荆轲生活在战国时期。曹沫是位将军,其他四位则是“客”或者“士”,就是寄居在贵族家中的人。前四位刺客所反映和显示的是新兴社会群体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示了士人群体和个体的人格塑造,他们的刺杀行为只是为了实现个体或者群体的价值,还没有能进入到社会公共价值领域,缺乏历史意义。因此司马迁应该是希望通过荆轲的形象来赋予这个群体更为切实的社会价值。

荆轲的叙事方法跟前面四个刺客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拥有完整的履历和个体的精神气质。荆轲为人“好读书击剑”,好结交贤豪长者,曾经游说过卫元君,而且有个很大的个性特点就是能隐忍,这些都说明他不同于那些纯粹卖命为生的刺客。豫让活着就是在等待一个让自己去死的理由,给自己找送死的机会,但荆轲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所做的也不可能是不问是非、不问结果的事情。他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刺杀秦王,拯救六国。

燕丹刺杀泰王,固然有私仇的原囚,但更重要的是为秦不断蚕食诸侯,严重威胁到了六国的安危,拯救燕国甚至拯救天下的责任都维系在这次刺杀活动当中,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因此这次刺杀承担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有国家战争的含义。荆轲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荆轲说他希能够活捉秦王,逼迫秦王签订政治协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荆轲的朋友高渐离还是坚持行刺秦始皇,他的理由也是不认同秦国对六国的吞并。由此可见荆轲刺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仇,而且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活动。

为了使这次刺杀行为显得更加庄重、更加悲壮,在荆轲还没有开始行动之前,就有两位大人物为这次刺杀主动献出了生命。一个是智者田光,他是太傅鞠武的朋友,也是荆轲的朋友,是荆轲跟燕丹的中间人。燕丹嘱咐他说刺杀一事事关重大,千万不要泄露出去,田光说这是燕丹在怀疑自己,因此自刎而死,其实也是“欲自杀以激荆卿”,要刺激荆轲。另一个是从秦国逃亡到燕国的将军樊於期,他主动献上自己的头颅,为的是给荆轲创造接近秦王的条件,像是一场献祭的仪式,十分庄重,田光和樊於期代表着贵族和主流社会,他们为支持荆轲而慨然自杀。实际上是以自己的生命加入到荆轲的刺杀行为之中,增加荆轲生命的分量,使得荆轲同时代表了各类反秦的社会力量。

荆轲的刺客身份也不同以往,跟前面的豫让和聂政不同,荆轲出发之前还有一段抒情描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如果大家熟悉《史记》的话,就会发现这段描写其实很像项羽四面楚歌的那段描写。司马迁通过营造悲壮的气氛,表现出荆轲精神具有感天动地的感召力,把荆轲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从而使荆轲从前面一系列的刺客职业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的英雄,赋予这个人物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

(摘编自过常宝《荆轲:从极端义士到历史英雄》

1.下列有关“荆轲刺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刺秦反映和显示了新兴社会群体主体意识的自觉及人格塑造,刺杀只是为了实现群体价值。

B.荆轲刺秦不仅是简单的复仇,而且是承担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C.荆轲带着他的好朋友樊於期和智者田光的深切期望去刺秦,这次刺杀行为显得十分庄重和悲壮。

D.燕太子丹求荆轲为自己刺杀秦王,荆轲开始没答应,但后来为了顾全大局而勉强接受请求。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都不是专职的刺客,他们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

B.荆轲是寄居在贵族家族家中的人,他是—位悲剧英雄,历史英雄,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C.豫让活着就是在等待一个让自己去死的理由,而荆轲不然,他的使命是刺杀秦王,拯救六国。

D.田光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为向燕太子丹证明自己没泄密,同时也为刺激荆轲,便自刎而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派荆轲刺秦时,要求樊於期献上头颅已为荆轲接近秦王创造条件,于是樊於期自刎而死。

B.荆轲刺秦失败,高渐离坚持行刺秦始皇,但屡屡失败,以致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程。

C.荆轲刺秦失败,秦始皇也统一六国,由此可以看出田光与樊於期当初之举实为不明智之举。

D.“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个句子渲染了气氛,表现了荆轲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