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调研显示,阅读使人远离喧嚣、放松身心,喜爱读书的人通常会比其他人更加快乐。全球近半数受访者将阅读更多好书视作个人年度成长目标。超过7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为阅读而推迟或取消其他日程安排。一些人甚至把阅读的优先级排在瘦身和赖床之前。

许多读者利用书籍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联系,同时激发更具有意义的对话。逾八成受访者将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归功于阅读。81%的人希望能在与他人对话讨论时加入有关读书的内容。95%的受访中国读者期待与他人讨论有关书的话题,故事情节、喜爱的角色、具有争议性的主题等都会成为乐此不疲的讨论内容。

阅读还是感情生活的浪漫调味品。全球41%的受访情侣表示,讨论与读书相关的话题是最初让他们爱上对方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倒达到72%。超过65%受访者认同阅读是他们选择另一半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玛雅《阅读让人更快乐》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之中,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后人均视此句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引用此句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汉书》称扬雄读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魏略》称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文学阅读方法之一。

与陆九渊同时代的朱熹对此却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

宋以后有关读书法的著作提到的具体阅读方法,大多是对宋代已经成型的“精读”与“泛读”方法的传承。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

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媒介的变革前所未有。阅读方法也需跟进。比如,可采用过读、跳读、写读等阅读方法。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材料三:

“网红”频出书,究竟是流量变现,还是文学情怀?不好一概而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书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而言,“精品”不多。

人们常讲“开卷有益”。据我看来,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无用”的情趣之乐,另一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就时下众多“网红”图书而言,最多能提供一些令人亢奋的热情,至于知识、技能上的获益恐怕不多,可以说,“无用”多于“有用”。而其情趣,高雅的恐怕不多。

朱伟说:“我不倡导年轻人消遣阅读,而提倡坚硬阅读,这往往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心带到书里去。”与“坚硬阅读”所对应的,往往是那种“真”文章,是一些知识技能方面“有用”的内容。惟其如此,方能借读书营养自我,长心智、增才干,而不至于在浅阅读中徒然沉醉于表面的慰藉,实则所获不多,甚至始终原地踏步。

(摘编自周慧虹《“网红”图书,无用多于有用》)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阅读有使人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等作用,有些人为了阅读会推迟或取消其他日程安排。

B.朱伟认为,开卷有益之“益”主要体现在获取“无用”的情趣之乐与“有用”的知识技能两方面。

C.坚硬阅读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倡导坚硬阅读需要读者读充满有用内容的“真文章”。

D.有人认为,利用书籍可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联系,激发更具意义的对话;通过阅读就能找到另一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图书“精品”不多,只能提供一些令人亢奋的热情,不能提供情趣高雅的东西。

B.阅读能使人获得快乐、知识技能,营养自我,长心智、增才干,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C.陶渊明“不求其解”的读书方法与“咬文嚼字”法不同,他这种读书方法其实就是“泛读”法。

D.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阅读媒介的变革前所未有,因此阅读方法也需要跟进,不能一成不变。

3.古今阅读方法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