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去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今年 以来的《幻乐之城》以及近期新开播的《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经 典,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 场景。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

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 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 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 费文娱内容的目的。

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以《我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归纳, 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其热度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便很快地消退了。

文化综艺仍需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性问题。有的综艺形式,仅仅是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这样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 式,仍需要继续探索。

(摘编自沈河西《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纪之交时的文化综艺节目种类较少,产能不高,而当下此类节目则在不断丰富创新。

B.文化综艺发展向好的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文学素材,二是适合家庭客厅化观演场景。

C.不同消费场景的受众对文化综艺节目有不同需求,如司机往往选择读书类的音频。

D.《我是演员》虽依赖明星效应,但也需要靠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来増加吸引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围绕当下文化综艺的现状、背景以及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展开论述。

B.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文化综艺的历史,分析了现状,展望了未来,思路清晰。

C.文章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对当下文化综艺的节目形态既有肯定,也指出了问题。

D.文章紧扣社会热点,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探究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的日渐式微,是文化供给侧被动选择的结果。

B.强资源、强制作能力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上来就占据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品质高峰。

C.那种快餐式“知识点提炼”的文化综艺节目没有什么艺术效果,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D.要保持文化综艺的生命活力,热度不退,必须解决文化产业的原创力这个根本问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