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酸水坛

黄爱华

①母亲在我这住时买了几个坛子来,自制了几坛酸水,过一阵,泡上红辣椒、姜丝、萝卜,热热闹闹地堆在屋子一角,突然觉得,我原本冷清的小房子一下有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酸水坛在书面用语上称为“泡菜坛”,也是被众人周知并且喜爱的字眼,散发着诱惑。但我执意要叫它酸水坛,这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大抵,食物是一种能吃下去的乡愁,在唇齿流连,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面有母亲揉合的气息。

③小时候看母亲制腌菜,盘啊碟啊碗啊一大堆,我在旁捣鼓几下就没兴趣了,跑得远远的。我对做腌菜不感兴致,但对吃腌菜,却是头号兴趣。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也没多少零食吃,小时候,母亲的酸水坛就是我快乐的零食园。放学回家饿得急慌慌,书包一甩,伸手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香味。

④那个时候,我们家是一大家人吃饭,所以,母亲的酸水坛,花样就越来越多。豆豇、黄豆、姜、蒜,只要是土地的产物,均可以下坛。在乡村,小果小菜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种什么得什么,是以,每家每户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几口酸水坛,泡进去的是日子,捧出来的是生活。

⑤在幼时的我看来,母亲的酸水坛就像一个魔术坛,隔三岔五地就变出些东西来,有时明明已经捞完了最后一块,可是第二天,酸水坛又泡满了菜,一年四季,都是满满当当。守候着我们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憧憬。

⑥在酸水坛里,酸萝卜的酸是首屈一指。还有泡柿子,青梗梗的柿子一扔进坛子,涩味尽失,变得又脆又甜。

⑦豆豉却是不同的,豆豉做好了香味余绕,做得不好沦为脚臭味,也是最朴实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正一反,一好一坏。可能母亲的手艺很好,我至今都未吃到过有脚臭味的豆豉。只是偶尔从别家炒出的豆豉味,能闻出几分臭味,自此,也对豆豉多了几分忌惮,一般人家的豆豉我不会吃,除非是母亲做的。

⑧所以,在所有腌菜里,我独爱豆豉,其实也说不上喜欢,只觉得是一种依靠,一种温暖。记得当年南下,我唯一的背包里就装了半袋豆豉,工作期间,几经辗转,遍尝艰辛、苦难,唯有在深夜,摸几颗豆豉放在嘴里,细细咂摸,心头的酸楚才略有几分宽慰,犹似母亲遥远的瞩望。

⑨几年后,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哀伤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不再打理酸水坛,每天只是默默地坐着,坛口上长满斑斑白霉,一如母亲头上斑驳的白发,让人心痛。

⑩我们建议让母亲出去走走,家在江苏的二姐来接母亲,上车时,母亲一一叮嘱我们,家里的猪、羊、鸡要怎么喂,田间的庄稼要怎么种,怎么收。最后,母亲犹豫着说,那几口酸水坛,你们给添点蒲水吧。

⑪母亲每天给我们打电话,问着家里的情况,我们让她放心,家里一切安好。一段时间后,母亲执意回了家,看我们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叹了口气,这个家,没我真不行。

⑫又一年辣椒红后,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在盆里细细剁碎,放到坛子里。母亲说,剁辣椒你们几姐妹一人一瓶,带回去做做小菜。我望着日益苍老的母亲,想起那日看过的鸡汤文,有娘在,人生尚有来处,娘去了,人生无归途。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放射着所有记忆,舌尖上涌起一种莫名的味道,似是母亲的气息,濡湿了我的眼。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12月,有删改)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的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辨析)

链接材料: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它以黑豆或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使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

4.选文中父亲去世后母亲很长时间不再打理酸水坛,后来为什么又开始打理?

5.作者通过描写母亲的酸水坛表达了什么情感?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