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讨水

邢庆杰

①1977年盛夏的一天,我随母亲到乡里街上买东西。返回的时候,已经近中午了。我又热又渴,母亲便就近带我到供销社办公室讨水喝。

②那间办公室里只有一个人,他是个大胖子,脸色白润,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母亲说明来意后,那人指了指门外对我说:“你自己去看看门口的水缸里还有没有。”

③我跑到门口,那里果然有一口大水缸。那一年我七岁,那口水缸和我差不多高,缸里却一滴水也没有,像是很久没有用过了。

④我回到屋里,对那个胖子说:“缸里没水。”

⑤胖子冲我们摊了摊手说:“没水就没办法了,你们去别处看看吧。”

⑥母亲冲他笑了笑说:“大兄弟,孩子渴得厉害,我们回去还有三四里路呢,你就行行好,给他倒杯热水吧。”

⑦那胖子下意识地看了看身边的暖瓶,拿起来掂了掂说:“这里也没有了,这水是从乡政府食堂打来的,外面这么热……”

⑧母亲不等胖子说完,拽起我的胳膊就走,临走时撂下了一句话:“反正你出门也不会背着水缸。”

⑨后来母亲对我说,她从胖子拿暖瓶时用的力度上,看出暖瓶里肯定是有水的,只是不想给他们喝……

⑩我家在村子的最北头,房后有一口水井,水质极好,清冽甘甜,我们半个村庄的人都喝这口井里的水。至今,我回老家,仍用这口井里的水泡茶,味道不是纯净水和矿泉水能比的。而且奇怪的是,用这口井里的水泡茶竟像用纯净水泡茶一样,杯子上几乎不留茶锈。

⑪我家的位置在村口,经常有人上门讨水喝。每次母亲都从水缸里舀出满满一舀子水,递给讨水者。有时她忙着,就会支使家里的某个孩子去给路人舀水。天凉的时候,她坚持让讨水者喝开水,为了节约时间,她常常把开水倒在舀子里,把舀子放到水缸的水面上漂着,用凉水降温。因为我们一家一直是这样对待上门讨水的陌生人的,所以母亲对供销社那个胖子的行为非常不满,她纠结了一路。

⑫不就是一口水吗?

⑬从乡政府驻地回家的路上,母亲把这句话念叨了很多遍。

⑭我渴得嗓子眼里冒火,浑身绵软无力,一句话也不想说,心里恨透了那个胖胖的小气鬼。直到走到丰收河边,我喝了一肚子河水(那时水干净,无污染),整个人才精神起来。

⑮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真的不相信世上会有如此巧合的事儿。

⑯那天我从外面“疯”完回家,老远就看到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闸在门口。进了院子,见一个肥胖的背影正站在我家的水缸前狂饮,母亲在一边站着,不断地说:“慢点喝,别呛着……”

⑰尽管只是一个背影,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20世纪70年代,在鲁西北的乡村,连白面馒头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美食,所以人们都瘦,极少能见到胖子。那一天的场景瞬间浮现在眼前,我冲过去正想开口,母亲忽然重重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我。我只好把那句话咽了回去。我想说的那句话是:你出门咋不背着水缸?

⑱胖子临走时,冲我友好地笑了一下,说:“你们家的水真甜。”

⑲看着胖子出了门,我着急地对母亲说:“你不认识他了吗?他就是供销社的那个胖子!”

⑳母亲冲大门口看了一眼,只说了一句话:“不就是一口水吗?谁出门还能背着水缸?”

㉑我一时无语,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混迹到文学的队伍里,才逐渐明白母亲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鲁西北平原千年的深厚传承。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77年”,意在暗示那还是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B.因为供销社办公室门口的水缸里没有水,办公室的暖瓶里的热水也没有了,“我”只好坚持到丰收河边才喝上水。

C.母亲之所以“对供销社那个胖子的行为非常不满”,是因为她看不惯胖子明明可以帮助别人却不愿去帮的行为。

D.“不就是一口水吗?”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突出了母亲乐于助人的美德。

2.本文以《讨水》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不等胖子说完,拽起我的胳膊就走,临走时撂下了一句话:“反正你出门也不会背着水缸。”(赏析加点词语)

(2)我渴得嗓子眼里冒火,浑身绵软无力,一句话也不想说,心里恨透了那个胖胖的小气鬼。(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既然母亲对胖子非常不满,为什么还要去帮助他,并阻止“我”打断胖子喝水?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