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一篇《读周刊》记者黄征对知名作家、现任《芳草》杂志社主编刘醒龙的新闻专访《为每一种人生准备每一种现场》(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对文学的创作来说,一定要到达现场

读+:您主张“寻找文学的绿水青山”,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文学的存世与种庄稼的原理一样,试来试去,还是“绿色食品”最受欢迎。在信息时代,不要以为一个人掌握了互联网就掌握了一切,互联网只是个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干的是错事。实际上,生活中很多流传的都是假象,是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问题一定要现场解决。我曾经听北京的朋友讲,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后变成“浑水”了,他家自来水管确实流过“浑水”。这次参加“南水北调人文行走”活动,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北方长期用地下水,水管里形成了一层水垢,丹江口水库的水是弱碱性,流到北京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后,将水管里把水垢溶解了,所以出了浑水,现在专家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读+:亲临“绿水青山”,您还有什么收获?

刘醒龙: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写作者,还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

读+:您的父亲去世后,您在2012年底写了一篇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发表在2013年初的《北京文学》上,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这篇散文获得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您是怎样理解“在场主义”的?

刘醒龙:父亲88岁离世,都说是高寿,但对儿子来说,还是太突然,相伴几十年的亲人远去了,那种滋味实在太难受、太痛了!这种难受和痛本身就是一种“在场”,那些不在场的人自然感受不到这些。这和情感一样,如果情感不在场,就有可能是精神出轨了。

对文学创作来说,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果连自己都只能看到一些虚幻的东西,就不要企图别人能从作品中读到真实。武汉人都会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说这话的人,不一定身在现场。春回大地,万物花开,开得越早的凋零得越快,反而是来得晚一些的绿色,能经受酷夏与寒秋。所以,那些“敢为人先”的花朵,仅仅抢先绽放还不行,还要有“追求卓越”的长效机制。前不久,参加“武汉市两江核心景区规划”专家听证会,有人说武汉要少建高楼。说这话就是不在现场,所以我马上回应说,别的城市怕高楼,武汉这座城市却不怕,武汉用大江大湖作胸怀,楼越高越能展现城市气质。同样,那种小气的文学行为也有损武汉的城市气质。武汉这座城市天生一种“赢得起,也输得起”的大气象,不会因为赢了而任性,也不会因为输了而落魄。武汉三镇文化性格的不同,为每一种人生准备着每一种现场。

在什么都敢做的时代,一个作家要“敢不做”

读+:您有一个观点,“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为什么这么讲?

刘醒龙:一部作品不需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创新,但作品的每一句话都在创新,作品叙事语言、人物性格、生活细节必须有不一样的描写,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创新的结果。在现阶段,文学的最大创新,是将“读者就是上帝”改变为“文学才是上帝”。只有让文学归于文学,才能创造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文学作品。

读+:如果文学和市场发生冲突,您会作出什么选择?

刘醒龙:10年前我出任《芳草》主编时,就坚持不向市场低头,宁可艰苦一点,也要守住文学的绿水青山。文学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更承载了民族的梦想和未来,文学杂志的梦想是经典,只有把推出经典的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文学杂志才有脸面送到热爱文学的读者手中。

我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出版后,有人曾建议,如果将《蟠虺》改成《鬼尊盘》,起码要多卖20万册,此话很让人无语。和我其他作品的名字改来改去不一样,《蟠虺》一开始就定了下来,在流行语横行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还是需要我们不时的重温一番。这部作品尽管还可以构思一些更加通俗、更加惊怵,也更能吸引眼球的小说名,但那不在我的选项中,毕竟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是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中贯穿数千年的一种象征。突出使用“蟠虺”,也可以判定为文学价值的选择,是古典与经典,还是流俗与落俗,文学价值的分野,在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这件事让我发现,坚持一种所有人都明白的价值,比获得同样被所有人明白的利益要艰难太多。

读+:新世纪走过十五年了,你对文学价值有新的认识吗?

刘醒龙:文学之所以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就在于文学承载着我们不能或缺的文化血脉。经典文学会给阅读者接种文化疫苗,使我们不会轻易受到化妆成文明符号的病毒的侵害。对社会公众来说,一本经典文学著作,如同抵御伪文化的卓有成效的免疫抗体。

(转载于2015年11月19日刘醒龙博客的博文)

相关联接一:

刘醒龙,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黄冈,著名作家。曾任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县文化馆创作员、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创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10月30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他同时受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相关联接二:

长篇小说《蟠虺》,2014年4月出版,叙述的是一个曲折神秘、充满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关照的故事。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甲骨文信,勾起了楚学院两段至今没有答案的无头公案——20年前的楚学院副院长郝嘉为什么突然跳楼自尽?10年后前途无量的青年教授郝文章又为什么莫名地被捕入狱?真相以细节的方式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精美绝伦无出其右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从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人性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引无数为名为利为野心者,真可做假,白可变黑,无可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要擦拭尽这美丽文物上沾染的肮脏血污,要付出的岂止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更需脊梁坚挺腰撑傲骨之人,坚守灵魂,坚守清白,坚守良心,更需要整个民族的灵魂自省和自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醒龙回答选文的第一个问题是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的,用“种庄稼的原理”来比喻|“文学的存世”,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用南水北调的水到北京后变成“浑水”是用来说明怎么办。

B.刘醒龙说“作家在写作时”“应当是一个将灵魂安放在“绿水青山”的人”,其言外之意是作家在平时修养怎么样可以不管,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品味高雅,要有文气。

C.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提到了刘醒龙2012年底写的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并称赞很多人读了都非常感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采访的亲和力,更主要的是想引出受访者对文学的“在场主义”的解读。

D.刘醒龙“对文学来讲,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的观点是说文学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这是对当今文坛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高度肯定和礼赞。

E.这篇人物专访中,记者与刘兴龙就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进行了一次很深入的对话和思考,对当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辐射作用,指出了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2.刘醒龙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3.刘醒龙认为怎样才能“守住文学的青山绿水”?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4.采访中提到了刘醒龙的作品《蟠虺(pánhuǐ)》改名一事,这反映当今文坛什么样的不良现象?请结合文本、相关链接材料和你的知识储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