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发达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文化繁荣,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往往比较高。明清两代,江、浙地区,随着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副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镇的繁荣,以及新兴市民的壮大。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中新因素的成长,促成江、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化新气象的出现。

然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发展除了受经济制约外,还有其自身规律。例如,在清代,晋商特别活跃,金融业发展迅猛,道光末年票号达11家之多,到清朝末年发展到33家,其分号遍及全国多地。但这期间山西文化的发展却相对迟缓,若与唐代的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又如,北宋时期,关中的经济已经远不如唐代,但张载却在这里教授生徒,传播儒学,使之成为儒学的中心。

其次,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朝齐梁二代文学本来相当繁荣,分别以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三个文学集团,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齐永明年间周颗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以及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创制了“永明体”,进而为近体诗的建立打下基础。成书于齐代末年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著作。由于萧衍、萧统、萧纲父子召聚文学之士,创作诗歌,研究学术,遂使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可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沦陷,士人凋零,江左承平五十年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局面遂亦消失。

与此类似,还有唐朝末年中原一带的战乱对文化的破坏。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文化中心。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因为相对安定,士人们相携入蜀,文化也随之发达起来,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当然,社会变革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各种思想和主张的激荡,这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并形成若干文化的中心。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是儒家的中心,楚国是道家的中心。

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突出的例子是宋代的江西、湖南。据统计,宋代书院中建在长江流域的占74.76%。江西、湖南的书院在长江流域又是较多的,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这些地方也就成为文化中心。

文化的发达离不开书籍,书藉印刷和图书收藏较多的地区,往往会形成文化中心。四川成都是雕版印刷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唐代大中年间已有雕版书藉和书肆。唐末成都印书铺有西川过家、龙池坊卞家等。此后,一直到五代、宋代,成都都是印刷业的中心之一,这对成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两代私家藏书以江浙一带为最盛,诸如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等都在江浙,这对明清时期江浙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作用。

最后,要提到文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山东曲阜一带,如果没有孔子就难以形成文化中心,这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 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 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 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文章按先总起后分说的思路有条不紊展开解说。

B. 文章在阐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时,举出实例,进行了辩证分析。

C. 文化中心的形成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规律,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D. 文章举例分析制约文化中心形成的因素时,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期,经济水平己远不如前的关中成为儒学中心,表明文化贤哲对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

B.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文化中心;反之已有的文化中心就有可能转移。

C. 社会不稳定未必就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文化中心的形成,例如“百家争鸣”时代,也可能催生文化中心。

D. 四川成都成为唐末文化中心之一,是由于当时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印刷业发达,书市繁荣,教育兴盛。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