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哪部法律文件?

(2)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什么样的“路”?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据材料四回答,为解决安徽农村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