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C.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D. 因人之力而敝之(而:却,表转折)

遂拔以击荆轲[以:就(或不译),表承接]

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 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C.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D.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D. 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