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⑦也有相当多的匾额是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的。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挂“三味书屋”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

⑧我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的匾额,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劝诸宾”,就描绘了题匾趣事。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道出了匾额具有美化景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⑨然而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

1.为什么说匾额是“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2.通读全文,概括出匾额有哪些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就是匾额。

B. 文章第一段提到了“天道酬勤”“同仁堂”“太和殿”等匾额,使要说明的对象具体清晰,通俗易懂。

C. 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大多数不再悬挂匾额。

D. 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匾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