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乃、故     B.故、而    C.则、乃   D.而、则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