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靠近

B、孰能之                                  一:统一

C、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终于、最终

D、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果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天下莫不也               ②失其所,不知

B、①由水就下                 ②渺沧海一粟

C、①今夫天下之人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

D、①则苗矣                   ②虽有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B.为说服梁襄王实施仁政王道思想作者用采用举例设喻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禾苗生长的情况设喻,并用有无雨露的不同结果,形象生动地说理,说明给予百姓恩惠能王天下的道理。

C、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直接说穿,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效果很好。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