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杜韵红

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科中不难查阅到相关记载。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4世纪已开通。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因康藏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以补充热量,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内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而茶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茶叶既解油腻,又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朝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买马司,后合为茶马司,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明代,茶马政策又得以恢复,朝廷在西南、西北大量设置官营茶马司,朱元璋曾立法令禁止私茶出境。到了明朝后期,私茶贸易大量增加,禁令越多走私越甚,利益也越大,茶马互市也达到了极为繁盛的时期。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球”“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督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初,为大量扩充战马的需要和获得茶马交易带来的巨额税收,清政府推出了严苛的贸易管控措拖,茶马司推行“茶引制”,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雍正十三年,朝廷在云南实行“云南茶法”:朝延准许在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而且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国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四十九两,每筒征税银一分,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答,上税银三钱二分,这些永为定制。茶法实行后,收税、过关检查较为方便,统计茶的重量只用数数即可。不接定数量做饼茶的茶商、茶农会受到严格惩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战国楚基的考证结果推断,最迟不应晚于公元前四世纪。

B. 西南早期商道主要是用丝绸来换取缅甸、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物品,所以学界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C. 西南早期商道的贸易中缅甸是必经之道,它是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中转站,贸易地区最远可以达到阿富汗。

D. 西南商道晚期主要贸易品是茶叶和马匹,所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民间的茶马互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初具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马古道的贸易区域主要在藏区和川、滇地区,历史上它繁荣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战争方面的。

B. 茶马古道的形成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康藏高寒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西北藏区马源充足可以提供内地需要。

C. 茶马贸易不限于西南的茶马古道,朝延设置茶马司兼及西北地区,茶马司设置的目的主要有规范贸易、控制走私、扩充战马和征收贸易税收等。

D. 茶马贸易制度应便利贸易和便于管控,清代的“茶引制”就是范例,推行之后就成“定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用来量化贸易额和税额的贸易凭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民间贸易到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自由贸易到用法令制度管理贸易的过程。

B. 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区域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到康藏等地区,范围在逐渐缩小,这跟丝绸和茶叶适用地域的范围大小有关。

C. 元代废止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只能说明这种政策不再实行,并不能说明是因为当时民间的茶马贸易已经绝违才取消的。

D. 茶马古道的贸易品不限于茶和马,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例如饮茶习俗和藏区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