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其中就有“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8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 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 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答案】(1)道家

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或向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理念:顺应自然(地理),因势利导。(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赵州桥、隋大运河、长城、明北京城(或故宫、紫禁 城)(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若答出其它具体合理的答案,则两条给分。若写多个答案,则仅评前两条)

(4)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

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

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子》(即《道德经》)、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因此,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效法自然、顺其自然。

(2)第一问根据材料“李冰……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有很多,如,长城或灵渠或故宫或赵州桥等。

(3)根据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可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二,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以“法治”为关键词的主题是: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以“和谐”为关键词的主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道家、都江堰。老子的思想之一就是顺应自然,都江堰的修筑与作用也得益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此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题型】综合题
【结束】
19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人杜甫的有关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一的“忆昔开元全盛”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数据的能力。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隋朝•辉煌的隋唐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题型】综合题
【结束】
20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中,既有辉煌的过去, 也饱受过近代的屈辱,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 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请你概括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及采取的具体政策?

材料三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写出该条约名称以及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特别是改革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II

(4)被国际公认的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出自于哪一次国际会议?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外交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