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节选自《清史稿》)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矫诏纷出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

B.宗羲入讼冤                 都:京城    

C.阴致三千求宗羲弗质           金:黄金

D.出所袖锥显纯               锥: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素不闻诗书

A.四海大,有几人欤?            B.宗羲立奏  

C.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            D.非常谋难于猝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将缙绅的失节附逆与五义士从容临难作比较,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B.乙文中刻画了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形象,他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最终为父昭雪。

C.甲文中因为这五位义士和苏州民众的英勇行为,阉党不再敢随意镇压,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拨乱反正的政治局面形成。

D.乙文中曹钦程得知自己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时,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4.翻译下列语句。(5分)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分)

(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