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刘  荣

有人说他是富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人说他是勇立潮头的革新派,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家,有人说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作狂,有人说他是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家,有人说他是精明老辣的生意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却称自己只是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谢寿光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人,正是这种素养造就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后来居上。

1998年,谢寿光出任社长兼总编辑。彼时,只有13年历史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没有丰厚的家底,仅有23名员工,年出书不到100种。“这样一家无名小社,想做大做强,很难!”在谢寿光举行的支招献计会上,苏国勋、李培林、沈原等学界同仁长叹。

当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学术出版社都选择“往下沉”,着力于大众出版,谢寿光却坚持“往上走”,将出版重心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在出版领域,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教材、教辅、少儿等产品必须舍弃。”谢寿光分析道,“我们应该在最有可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占据我们应有的位置。”

如今,凭借16年的坚守与积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权威、前沿、原创”的图书定位赢得学界广泛认可。社会学、近代史、苏联东欧研究等专业图书在出版界独领风骚,经济管理、国际问题、古籍文献等主题图书亦别具特色,学术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国际出版齐头并进。谢寿光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之无愧的掌门人。

谢寿光开创了一种名为“皮书”的全新出版形态和图书品牌,迄今已累计出版1300余种。经过近20年的精心打造,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不仅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品牌,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品牌,还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早在十多年前,谢寿光就感觉到信息技术可能给传统出版带来冲击,在他的带领下,出版社早在十多年前就迈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步伐。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他趋新而不躁进,主张“我们是图书出版者,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经营商”,坚持“以我为主”和“小步快跑,分段推进,适时整合、升级”的原则,建成了具有中国专业出版社特色的数字出版经营模式。

办令人尊敬的出版机构,是谢寿光不懈奋斗的目标。“学术出版是最讲究传承的事业。只有几代人的厚积,才会有某个阶段的薄发。相比于百年老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历史还太短。”展望未来,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谢寿光不无忧虑却信心满怀,“我们会继续坚守学术出版方向,用出版来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深化,实现知识的积累,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基于此,谢寿光代表50多家出版社在原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座谈会上呼吁进一步提高学术著作出版门槛,并承担起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同时,他还精心组织学术演讲、访问交流等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中国专家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致力于中国学术“走出去”。

社长之外,谢寿光还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教授,在教书、演讲、科研、出版诸角色间转换自如,被誉为精力充沛的多面手,他却谦称至多只是一位“杂家”。自称“学术票友”的他,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建树,并深度参与了中国社会学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弥合了当时学界内部的分裂与冲突。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曾赞誉说,他们那一群人都是谢寿光这样的编辑给培养出来的。

虽然成就卓著,谢寿光却称这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这位1977级的厦门大学高材生,有着他那一代人的审慎与稳练。媒体朋友们更多是从社科文献出版社有着浓厚学术底蕴与现实担当的产品中,窥见他作为出版人的理想与抱负。

时至今日,两鬓斑白的谢寿光依然率领一群年轻人奋斗在一线,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释放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建研究型的出版机构,打造标准普尔那样的指数库……很多人不【解析】
16年了,社长还没当够?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他却回应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我还有好些年和大家一起奋斗的时光,争取再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商务、中华那样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谢寿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2.文章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谢寿光是“有梦的出版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何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