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常存敬畏之心

路来森

(1)我的父亲在世时,每次吃饭,饭桌上小孩子掉了饭粒,他总会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填入口中。他识字不多,但却牢牢地记住了《朱子家训》中的那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父亲种田,他最懂得劳动收获的不易。

(2)我想,父亲那种严肃里面,是充满了敬畏的,一种对劳动的敬畏。

(3)父亲不仅敬畏劳动,更敬畏他人。遇到乞丐,他必会施舍;遇到邻里,他必定笑脸相对;遇见老人,他更是以礼待之。他甚至敬畏田野里的一切。他从来不会随便毁坏一棵庄稼,一株草木;更不会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去投击正在鸣唱的鸟儿……或许,在他心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4)是的,敬畏,首先是一种平等。

(5)唯有心存平等之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才能存在理解,才能平和地相互对待。小草有小草的生命,花儿有花儿的芬芳,蚂蚁也有蚂蚁的生存资格……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赋予,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若你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那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6)敬畏,还是一种气度。懂得敬畏的人,必定会有一颗谦逊之心。纵是不能海纳百川,至少也懂得包容。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包容自然万物的客观存在。生命如渊,渊深似海,就无所不容。

(7)可是,敬畏,也不能“愚敬”,敬畏还要“诚”,还要“直”。

(8)敬畏,应当以“诚”为先,所谓“诚敬”是也。若只是为了讨好别人、巴结别人,或者为了从别人那儿取得利益而敬,那就是虚伪,甚至狡诈。满脸堆笑,笑里藏刀,是阴险;阴险,是敬畏的敌人。感于别人的品性,感于别人的德行,心悦诚服,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发自内心。然后,以诚惶诚恐的态度对之,方为真正的敬畏。懂得敬畏的人,必定得有一颗朗澈之心。

(9)敬畏别人,还要以“直”待之。“直”是一种对真理的坚持,是一种对正义的坚守。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何也?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阿谀奉承,不是敬;随声附和,做老好人,也不是敬,此种人,孔子谓之“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为此种人的“敬畏”,只会导致社会品德的败坏。

(10)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懂得敬畏别人。

⑾他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他们知道后生可畏;他们懂得世间万物生命的平等。他们总是笑容可掬,态度和蔼,温文尔雅;举止端庄,言不妄发;他们在举手投足间,都会爱惜生命。所以说,不断地修养自己,你就能更懂得敬畏;你的敬畏,也就更有容量,有高度。

⑿常存敬畏之心吧。常存敬畏之心,你就是一个平等的人,一个有气度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最终,你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大写的人。

1.本文开篇叙述“父亲不仅敬畏劳动,更敬畏他人”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在作者看来,“敬畏”别人,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4.下面这两段文字各放在本文哪一段后面最恰当?请选择其中一段文字,并具体阐明理由。

①北宋欧阳修读罢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为苏的才气所震撼,不由感慨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②春秋时期,管仲经商不行,从军。结果当了逃兵。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说管仲有老母要奉养,自然惜命。鲍叔牙举荐管仲当官,结果被国君驱逐。鲍叔牙却让出宰相职位举荐他,最终管仲成就了齐国霸业。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