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卜荪:游吟中国的英国学者

燕卜荪先生在北大教书期间开过许多门课程,其中有十七世纪英诗、英诗概观、现代英诗、英国散文演变等选修课。燕卜荪先生每次上课只带要讲的原文文本,至于他的讲课内容,即要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却只字不带,而是即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的。等到写满黑板后,他稍事停顿,只轻轻念一遍,便擦掉再继续写下去。中间从未有间断停顿的时候。看上去他讲课像是完全凭着才气,即时发挥,其实是事先早有充分准备。他在授课时所表现的思路之敏捷、清晰和记忆力之强,堪称一绝。

燕卜荪先生在讲课中从不重复权威的看法,很少援引旁人的观点,讲的话往往都是自己的真知灼见,难得从一般的书本中找到。举例说,他认为T.S.爱略特对庞德的推崇超过了正当的评价,实属过誉。他对于T.S.受略特的后期诗作《四个四重奏》评价不高,认为失之于空洞。这与一般美国批评家将该诗捧到天上的作法大不相同。他也鼓励学生对诗歌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甚至有时要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燕卜荪早年的成名之作《七种歧义类型》(1930)将他的导师李恰慈倡导的文学批评中的语义分析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了美国新批评运动的兴起。他的这部早年著作被新批评派视为经典,竞相效法。美国新批评家克林思・布鲁克斯随后便标榜出“悖论”和“反讽”的说法。他在《精制的瓮》一书中根据这一理论细致分析了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从而证实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玄学派诗人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如燕卜荪所做的工作),而且适用于一般认为比较易读的诗歌作品。此外兰色姆还提出了“结构与肌理”说。维姆扎特则倡导“具体的共相”理论。这些说法都是想标明诗歌语言的特性,不过各有其不同的侧重方面,在四十年代显得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形成新批评派的极盛时期。这些新批评派人物对诗歌语言的细致分析与燕卜荪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他对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的评价一般并不很高,认为他们没有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成就。在美国当代批评家当中,肯尼思・博克是他最赞赏的一位。维姆扎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的谬误”的观点,将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意义完全分离开来,目的是强调作品文本的独立性。这一观点是燕卜荪所极力反对的。无怪乎当代英国批评家科默德称燕卜荪是一个意图主义者。另外,由于新批评派将诗歌作品当作独立自足的实体,所以只注重文本上的细读,而忽视作家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关系。燕卜荪的做法却与此迥然不同。例如他在讲莎士比亚时就详细阐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视野或世界图像。

顺便说一下,在谈到美国文学时,他特别推荐中国学生去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而不鼓励阅读霍桑和所谓高雅的亨利・詹姆士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趣味标准与当时流行的学院派风尚的不同。

燕卜荪先生虽然早在二十四岁时(1930年)就在英美批评界有了很高的声誉,但他对自己的成就仍然抱着很谦虚的态度,曾说自己的文学批评范围过于狭窄,远远不及他最钦佩的英国莎士比亚批评家A.C.布拉德雷。他认为布拉德雷的《莎士比亚悲剧》一书在卷帙浩繁的莎士比亚评论中是惟一值得一读的著作。他也从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乐于介绍别人的观点,他就曾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考德威尔?的《幻象与实在》介绍给中国学生。

燕师(同学和我对他的尊称)对待中国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充满友爱之情。学生一到他家,他都是热情接待,让你坐下喝茶交谈。有的学生准备写论文,他便亲自去图书馆替学生找出有关书籍,给予指导。有一年暑期他去美国讲学,回来时带来一些新书,往往自己还未看完,便很大方地借给来访的朋友或学生先看。凡是认识他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般大学教授常有的学者架子。他待人的态度竟是出乎寻常的平易和亲切。最可贵的是,这种待人的热忱看来并不是修养的结果,而是他纯朴真诚性格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在他身上辨析入微的思考能力与率真的赤子之心奇妙地结合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风采,这正是每个认识他的人所无法忘记的生活中的燕卜荪。(摘编自张金言《怀念燕卜荪先生》)

【相关链接】

①1937年他得到北大的聘书,然他来到中国时,北平已被日本人占领,北大南迁,与清华、南开合为西南联大。日本人来势凶猛,呈鲸吞之势,中国的大学实在是前途未卜,在华的洋教授选择离开战乱之地,也属人之常情。燕卜荪的老师瑞恰慈其时正在清华,就去了美国,并且劝他也走。他却留了下来,据说对老师的离去还颇有微词。燕卜荪不是个唱高调的人,不会说“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之类的话,对他而言,作为一名绅士,那是责任和义务;假如还需另外的理由,他宁可说他乐于和联大师生在一起。他的确说过,联大师生的学术素养是他不舍中国的重要原因。他的许多同事都是中国学界的一流人物,对于联大的学生他认为更在欧美学生之上,好学生放在欧美大学里就是最好的。(《燕卜荪是谁?》,《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11日)

②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甘建华《威廉·燕卜荪的南岳之秋》)

③三年级必修的《莎士比亚》课连书本都没有,燕卜荪上课,凭记忆在黑板上默写了整出《麦克白》,一时传为佳话。据巫宁坤回忆,是整部《哈姆雷特》。据赵瑞蕻回忆,燕卜荪背出来的是“整段整段《奥赛罗》”,英诗课还得背出乔叟和斯宾塞。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长沙时期,燕卜荪上课,的确只能凭记忆。赵瑞蕻先生说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身临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学子只能靠儒士整部背诵经书。(《燕卜荪:西南联大的传奇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燕卜荪在授课时,板书的内容全凭才气即兴发挥,但收到的效果绝佳,让学生拍案叫绝。

B.燕卜荪不愿重复权威的看法,也很少援引其他人的观点,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以此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C.尽管二十四岁就扬名英美批评届,但燕卜荪仍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推荐学生读自己的著作,反而乐于介绍他人的学说让学生思考和学习。

D.当年选择留在西南联大,是因为燕卜荪喜欢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

E.燕卜荪在其成名作《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了“细读”的批评范式,这一文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2)作为一位教授,燕卜荪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学生念念不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名学者,燕卜荪身上有哪些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

(4)燕卜荪在文本解读上有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