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 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 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 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2.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外部因素: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

B.外部因素: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C.内在原因:他先后经历了多次战争,亲历战争,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

D.内在原因:每一次拍摄,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3.对于翟俊杰“三拍长征”中的“创新”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最为人称道。

B. 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金沙水拍》,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C. 翟俊杰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形象,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

D. 翟俊杰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在音乐运用上,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4.下列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血战台儿庄》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决战》展现三大战役,《长征》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均出自翟俊杰之手。

B. 翟俊杰出生在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之际,父母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他是由外祖父抚养成人的,对外祖父感情极深。

C. 每一次拍摄,于翟俊杰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D. 翟俊杰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无时无刻不真情流露,不加遮掩,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

E. 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这是他独具匠心、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的原因之一。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