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儿

陆颖默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上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越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委婉而曲折地勾勒出一种在和平年代中,战友之间、家庭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担当、牺牲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B. 鱼儿的娘“非要起这个名”,是要以“鱼儿”为名来纪念抢救潜艇却为国捐躯的丈夫,也是为了让儿子长大以后像父亲那样参加潜艇部队报效祖国。

C. “娘”在鱼儿被人逗弄时打了他一耳光,“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表明她心里还一直对鱼儿爸当年替小杨去抢救潜艇而牺牲这件事耿耿于怀,内心对小杨是怨恨的。

D. 小说结尾还有戏剧性,被鱼儿亲爸救了的那艘潜艇的艇长遇见了鱼儿,并送他回家,这一个温暖的结局,给小说抹上一层亮色。

E. 小说讲述了军人牺牲给家人造成的巨大的悲剧,让人潸然泪下,但更为军人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弃家人幸福为国牺牲而感动。这个故事以朴实衬托崇高,具有典型意义。

2.如何理解“将军”喝止士兵,走到“娘儿俩”面前,“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这一细节?

3.小说重多次写到鱼儿乱叫“爸爸”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